
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以下簡稱“非遺博覽會”)將于9月21日在濟南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展會為期5天,現場將展示全國各地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非遺項目,拉近非遺與民眾生活的距離。目前,非遺博覽會日程安排表已出爐,供大家參閱。


中外結合豐富藝術品讓你大飽眼福
我國的非遺項目80%以上都在民間和農村,很多農牧民都是非遺的擁有者、創造者、使用者。而城鎮化對農牧區沖擊很大。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如何融入到當代人生活的挑戰。本屆展會以“非遺走近現代生活”為主題,就是強調傳統非遺要融入到當代生活。

此次博覽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博覽會將有包括非遺精品展、傳統公益項目比賽、民歌大賽以及非遺保護學術成果展等八項主要內容,在非遺精品展中,博覽會將選取漆器、陶瓷、金屬工藝、竹木和玉石雕刻以及織染、刺繡等六種典型的非遺項目的實物精品進行展出,屆時還會介紹這些項目相應的發展歷史。在展覽內容上,除了展示非遺作品的精湛技藝外,還將充分展示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已有作品和可能途徑。在展覽形式上,動靜結合,集展陳、比賽、體驗為一體,首次將刺繡服裝T臺秀、傳統工藝項目比賽、民歌大賽和參與體驗等引入到博覽會現場,提高觀眾的體驗感和參與度,讓觀眾在參觀、體驗中培養“非遺即生活”的理念。同時,在一些展區還開發了非遺地圖和二維碼,方便觀眾在參觀后還能夠持續關注和了解非遺。

本屆非遺博覽會,除了充分展示我國的傳統手工藝文化之外,還邀請了部分來自海外的企業前來展示其優秀的手工藝制品。例如,尼泊爾工藝坊有限公司攜四家尼泊爾工藝品公司為博覽會呈現披肩、唐卡、雕塑等不同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日本津溶實業有限會社則攜帶日本和服、漆器、瓷器、日本畫、日本鐵壺五大類產品參展。不同的特色,展現了不同民族手工藝品的精華。
創新模式VR技術讓你“身臨其境”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很容易與“古老”、“歷史”這樣的字眼聯系在一起。而在本屆非遺博覽會上,“非遺學術成果展”這一板塊則充分運用VR、AR等現代技術,將古老的非遺項目與最前沿的科技結合在一起,使參觀者可以“身臨其境”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此次非遺學術成果展,我們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表達方式。”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規劃研究處處長王學文表示,新技術的運用成為此次非遺學術成果展的一大亮點,“這也是非遺保護在互聯網社會下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作為本屆非遺博覽會的一個重要板塊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成果展位于濟南國際會展中心二層,展覽主題為“學術研究與大眾生活”。在該板塊中,不但將通過傳統方式展示非遺保護項目,參觀者更有機會通過VR、AR以及動作捕捉等高科技,真正走近和觸摸非遺。同時,已經包含70余萬條數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數據庫也在展會期間第一次與大家見面。
作為本屆展會另外一大亮點,現場將首次針對非遺博覽會建設網絡交易平臺,為我國非遺傳承人群提供全天候線上、線下交流、交易服務。同時,會場將設置3D展廳,首次對展館、參展單位展位效果進行3D演示;傳統工藝項目比賽展示將首次實現全程網絡直播。此外,會場還將推出一對一專業采購商洽談采購服務。
來源:文化山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