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和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嘉祥縣按照“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區為目標,大力度整合文化旅游資源,高標準編制文化旅游規劃,全方位優化發展環境,努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加快發展、跨越發展。
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人文歷史底蘊深厚
作為宗圣曾子故里,嘉祥縣是文化旅游資源大縣,人文歷史底蘊深厚,曾子文化、吉祥文化、運河文化、佛教文化、漢畫像石文化、民俗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武氏墓群石刻、曾廟、青山寺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里伸展文脈。嘉祥石雕、魯錦織造技藝、山東梆子、魯西南鼓吹樂、麒麟傳說五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綿延傳承,共同構成一幅光耀千古、跨越時空、凝練厚重、生態多元的歷史文化長卷。
嘉祥文化旅游資源特色突出,形成了以漢文化、曾子文化、吉祥文化、宗教文化為主導,集山、水、林、泉、寺廟等多種類型的景觀。目前,擁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4處(武氏祠景區、青山景區、曾廟景區、萌山景區)、旅游強鄉鎮4個、好客山東四星級農家樂9家、省級旅游特色村14個。全縣有三星級酒店2家,旅行社服務網點10家,大型旅游購物和旅游接待場所10余家,武氏祠景區、青山景區、曾廟景區全部納入全市旅游“一卡通”年票范圍。同時,嘉祥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武氏祠、曾廟、青山寺),省級16處、市縣級40處。其中最為突出、最有特色的是武氏祠漢畫像石,被譽為“中華瑰寶”、“中國漢代歷史百科全書”。
強化組織領導,堅持規劃引領
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納入嘉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突破口,出臺加快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造促進產業發展的有利環境。優化管理體制,由縣委、縣政府牽頭,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有關鎮街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嘉祥縣旅游業發展委員會,統一領導嘉祥旅游工作。制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任務目標,將指標分解細化到相關鎮街部門,納入考核體系。
科學劃分文化產業功能分區,著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化、特色化發展。有序展開“一軸四園”城市文化發展框架。以呈祥大道吉祥文化景觀為軸線,整合老趙王河景區、文化中心、體育中心、萌山休閑廣場、臥龍湖景區等文化景觀設施,提升“吉祥城市”的文化涵養力、對外影響力;依托現有文化場地,采取更名或新建方式,建設麒麟公園、孝賢廣場、吉祥文化廣場、漢文化風情園,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極構建五大文化商圈。以石雕文化產業園為載體,推進“石雕入園”和玉雕、木雕、根雕、碳雕、影雕等雕藝產業集群發展,建設石雕創意研發中心、創業孵化基地,打造雕刻創意文化商圈;通過招商引資規劃建設魯錦文化產業園,創建國家級魯錦服飾創意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打造魯錦服飾文化商圈;以臥龍湖景區、德信莊園、紙坊萬畝生態林果采摘園等項目為支撐,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民俗體驗、嘉菊茶藝、文化旅游等文化業態,打造山區休閑文化商圈。
以武氏祠—青山—曾廟風景區、九頂山中國養生城、中華孝道文化園為龍頭,推進曾子文化向旅游產品開發、休閑養生、修學旅游、文化體驗等產業拓展轉化,打造曾子孝道文化商圈;深度發掘民間特色文化資源,規劃建設工藝品交易市場、民俗展示街區,多層面體現城市文化古韻和時尚新姿,打造民間特色文化商圈。
突出項目支撐,推廣新興業態
重點依托嘉祥石雕文化產業園、臥龍湖景區、九頂山孝賢文化城等重點文化產業項目,規劃建設一批產城綜合體、文化復合體等融合互動式的文化產業基地。以武氏祠景區、青山景區、曾廟景區等重點旅游項目開發建設為突破口,將武氏祠景區打造成以“文物博覽—文化體驗—鄉野游憩”為三大主題,以漢代石刻文化為特色,以自然山水做襯托,集文博展示、文化體驗、親子修學、民俗活動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將青山景區建設成為以民俗文化、吉祥文化、佛教文化為主題,觀光、祈福、采摘與度假相結合的體驗性景區;曾廟以孝文化為主線,以傳承弘揚儒家文化、曾子思想為定位,重點開展曾子文化、孝文化研究傳播和教育實踐活動。
以大項目為核心,逐步輻射帶動周邊旅游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推進研學旅游,研發各類修學旅游產品特別是針對教師、青少年市場的修學、政德教育和國學研修旅游產品,實現旅游的穩步發展。
支持雕藝、魯錦、魯繡、演藝、影視等領域吸引知名文化企業在我縣設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或企業總部,提升文化創意產業能級。依托園區建立健全主要文化產品質量標準管理體系,申報“嘉祥魯錦”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以重要行業、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為載體,將創意展示設計、音響設備銷售、廣告慶典服務、時尚服飾設計、互聯網信息服務等統一納入文化產業進行規劃和管理。積極發展電子影像制品、演出娛樂、圖書報刊等傳統文化市場,建設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興文化產品市場,培育大眾性文化消費市場,開拓農村文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