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民營企業眾多而發達,“強企”類稱號多年來在山東名列前茅;

  這里,產業特色顯著,石化、橡膠、石油裝備、有色金屬、新材料等產業在全國均占有重要地位。

  今年以來,面對多變的市場,東營企業繼續發揮敢想敢干、迎難而上的創業創新精神,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勇于擔當,科學組織,為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貢獻

  山東俊富無紡布有限公司熔噴布生產場景。

  “在醫用N95口罩的原材料保障供應過程中,你公司識大體、顧大局,自覺服從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的調度安排,努力克服用工短缺、物流停運、成本上漲等困難,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在春節后的第一時間抓緊實現復工達產,組織全體員工不辭辛苦、加班加點奮戰在醫療物資生產保障一線,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連續滿負荷生產,出色完成了醫療物資保障組下達的多項緊急調撥任務,生產的熔噴布保障了湖北奧美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奧健醫衛用品有限公司等多家重點醫用口罩企業需求,為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貢獻。”

  上文來自一封沉甸甸的感謝信。今年3月17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向我市企業山東俊富無紡布有限公司發來感謝信,對企業全力抗“疫”給予充分認可、贊揚、鼓勵!

  6月11日上午,在位于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俊富公司的一間簡易辦公室里,總經理黃文勝正在忙碌著,電話鈴聲不時響起,黃文勝與對方溝通著公司為打破國際壟斷而布局的液體微孔過濾材料項目建設事宜。

  “這不算什么,最多的時候一天二三百個電話,都是要熔噴無紡布的。”黃文勝平靜地說。

  生產車間。記者 周廣學 攝

  “400噸材料可以做4億只口罩,不夠全國人民一天的用量,而熔噴布的擴產速度關系著一線醫生的生命安全,所以剛開始天天處在一種比較焦慮的狀態。”黃文勝表示,從1月21日到現在,工廠10條熔噴線、4條紡粘生產線一直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1噸N95熔噴材料可以做35萬只左右的N95口罩,疫情中他們急速改造生產線,5天時間將N95熔噴布產能從1噸/天提升至5噸/天,即每天可保障165萬只口罩的原材料需求,能夠滿足湖北一線一天160萬只N95口罩的用量,兌現了對國家發改委聯防聯控組前來調度時的承諾。4個月間,俊富公司共生產熔噴布2200噸,可供生產口罩22億只。

  與俊富一樣,為了給下游口罩及醫用防護服企業源源不斷提供原材料,我市無紡布企業服從國家統一調度,連軸轉、擴產能成為他們工作的常態。由于外地員工無法按時回來,本地員工往往是由三班制適應為兩班制,機器則是24小時不間斷運行。

  “疫”無情,“企”有愛。不遺余力科學組織生產的同時,我市廣大企業還不遺余力地捐款捐物,為增強全市防控力量添磚加瓦。

  “危”中求“變”,揚長補短,擁抱工業互聯網

  渤海灣畔,海浪輕逐。東營港東南向,中國萬達集團旗下山東萬達海纜有限公司坐落于此。三月初的一則捷報,讓這個依海傍港的公司及集團總部全員上下精神為之一振——近日,山東萬達海纜有限公司成功中標三峽新能源山東昌邑萊州灣一期(300MW)海上風電場35KV海纜及敷設施工的總包項目。

  “這是渤海灣自有以來第一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試驗項目,是山東省做好經略海洋文章、建設海洋強省的實質性動作。海纜公司能夠中標,我們倍感榮幸也倍感責任重大。”日前,山東萬達海纜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家偉接受東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海纜生產的難度之大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整條線芯要求是一根連續生產,中間不允許有任何故障出現。”令人佩服的是,萬達海纜公司自2008年在萬達電纜的基礎上成立后,憑借過硬的設備、技術及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有力的基礎保障,其所生產的成品線芯皆是一次連續作業!近幾年,萬達海纜從生產1芯(單芯)海纜到3芯再到“光—電復合”,業主市場也發生了從需求產品到“設計+產品”再到“設計+產品+敷設”的轉變。

  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只有變才是不變的。從謀劃推動“優勢產業+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到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再到加快推進5G產業發展,擁抱新模式,東營敢破敢立。近年來,我市培育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取得初見成效,以誠成物流園、萬達集團、海科化工、天弘化學、海科瑞林等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在通過加強企業內網改造、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集成創新應用,提升了行業或企業的研發、采購、制造、管理、物流、服務全流程的數字化網絡化能力。今年以來,培育5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推薦4個項目(企業)申報省產業互聯網“個十百”平臺獎補示范項目,東營誠成物流園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全國危險品物流大數據分析處理中心”成功入選。

  當前,市工信局正在進一步完善制定關于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實施意見,構建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體系,打造市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在培育工業互聯網深度應用示范企業、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上取得突破,形成工業互聯網賦能實體經濟的發展格局。

  加速“產學研”,深度融合“大院大所”,蓄能高質量發展

  從2019年8月9日落戶東營,到投入使用光谷未來城大數據基地,到建設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材料產業園研發基地,再到組建專家管理團隊,聘用20余名博士、碩士組建研發團隊,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在我市的行動催人奮進。

  根據區域產業需求,我市廣泛開展與國內外高校院所的技術對接。近年來,全市各級累計組織“中國好技術”、國家領軍人才東營行等80余次對接活動,達成合作意向110多項,簽約項目11項。我市去年聯合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科技園舉辦的“中俄創新合作周暨首屆中俄創新創業大賽”東營分會場活動,納入了國家“第三屆中俄創新對話”框架內容,達成合作意向9個。

  記者從市委組織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我市各級各部門聚焦“5+2+2”產業發展,廣泛延攬海內外人才,成功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27人(個),其中院士10人。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形勢,我市加快建立政策“洼地”,不斷加大支持力度,舉全市之力招引大院大所。

  大院大所帶來的基礎性研究有助于我市在原始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市委、市政府將聚力招引大校大院大所納入《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采取“一事一議”方式支持引進國內外研發機構和高校院所。近年來,新建了中科院山東東營地理研究院、中科院東營分子設計育種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東營耐鹽作物研究中心、中國林科院黃河三角洲綜合實驗中心、北航東營研究院、青科大東營資源化研究院等一系列創新平臺,彌補了我市高校院所短板。黃河三角洲國家農高區發揮農業創新高地作用,與中科院共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目前已吸引19個專家團隊入駐,首批6個創新子平臺全面開工。

  根據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安排,今年以來,我市重點開工建設了東營科教園區和悅來湖人才密集區兩大區域創新中心。目前,兩區內稀土催化研究院、北航東營研究院已完成工商注冊,石油大學東營高等研究院、東營產業技術研究院、石油大學研究生院東營分院近期掛牌運營,“數創谷”、華凌大廈、海科未來大廈等一批孵化設施正式啟用,正逐步成長為我市對外科技合作的高地。今年1月份,我市建設的山東省高端石化創新創業共同體獲省政府批準,納入第二批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名單。

  “中流擊水”逐浪高。在我市“以企為尊”的經濟發展理念統籌下,在好項目不斷選擇并落地東營的良好勢頭下,以眾多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進一步奔“強”,創業創新的藍海中正千帆競發。(記者 劉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