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巔蒼蒼,“大河”泱泱,造化齊魯,山高水揚。儀態蜿蜒九曲、氣韻玄黃雄渾,對于中國人來說,被稱為“母親河”的黃河代表一種無以言說的安定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綿延5000余公里,橫貫祖國,黃河“哺育”了萬里沃土;流動搖擺5000余年,縱貫古今,黃河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雛形和精魂。

黃河入海口 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黃河入???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自西向東,拾級而下。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呈“幾”字形不斷向東奔涌。在歷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后,最終經流山東匯入渤海。

  時而桀驁,時而溫柔。黃河與山東的陸海奇緣徐徐鋪開。她從世界屋脊傾瀉而出,行至黃土高原帶泥攜土,在流入華北平原并通過不斷沖刷、改道、沉淀后才逐漸安瀾。

鳥瞰黃河 來源:鄄城縣網信辦鳥瞰黃河 來源:鄄城縣網信辦

  在山東,黃河找到自己的道路和歸宿,并與這里的溫帶氣候、疏松的土壤一道,形成了中國最早期的文明。如果說黃河形塑了中華文明,那么山東則是黃河文明的集大成者與再度出發。

  在這里,自然風貌與人文精神相得益彰。黃河三角洲、黃河濕地公園里天鵝與丹頂鶴共舞,天然怪柳林與萬畝人工刺槐林中秋水共長天一色;黃河之畔,農耕文明、禮樂文明、百家爭鳴相繼生發、滋育至今,濱州漁鼓小戲、魯西南鼓吹樂、山東快書等非遺物種,生生不息、代代流傳。

  在這里,文明中軸與地域特性相融相生。孔孟之鄉、儒學大家涵大河而生;詩書忠孝、家國大義傍泰山而成;運河文明之繁華包容、水滸文化之剛毅忠烈、海洋文化之開放納新百態同在,各展風華。

  在這里,農耕重鎮與脫貧洼地握手言和。從高青的黑牛、平陰的玫瑰,到東明的西瓜、墾利的大米,數十種地理標志產品在綠洲沃野綻放、農業大縣自有輝煌。同時,面對灘區變更、鹽堿茅草,這里從頂層設計出發,生態養殖、民眾遷建等措施化害為利、造福眾生,與自然和解,讓百姓樂居。

母親河畔的山東 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母親河畔的山東 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黃河,十月。秋收冬種,金風颯颯。此刻,我們共享豐收時刻,我們在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第三個年頭,把目光聚焦山東……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簡稱《綱要》’,明確提出“構建形成黃河流域‘一軸兩區五極’的發展動力格局,促進地區間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逼渲?,山東半島城市群作為“五級”之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和黃河流域人口、生產力布局的一個主要載體。其中:山東濟南,在《綱要》中被4次點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則成為《綱要》中唯一支持建設的新區:“提升濟南、呼和浩特、太原、銀川、蘭州、西寧等區域樞紐機場功能”;“支持西安、鄭州、濟南等沿黃大城市建立對接國際規則標準、加快投資貿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優質要素的體制機制,強化國際交往功能,建設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黃河三角洲濕地,《綱要》專門用了一節的篇幅,強調要保護修復黃河三角洲濕地;要研究編制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修復規劃,謀劃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

  無疑,從“轉換區”向“起步區”邁進的濟南,將以“北跨”撬動“北起”,在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擔當起趟路子、當引領、做示范的重要作用;經過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黃河三角洲河道和灘區,將蛻變升級,成為“幸福洲”、“生態洲”、“美景洲”。

  黃河之于山東謂之“文明底氣”,山東之于黃河謂之“文明揚遠”。黃河過山東,正在備受空前矚目。因此,我們在黃河入海口一年中最美的時節,特別策劃上線了‘黃河從這里入?!瘷谀?。

  我們嘗試與古老的“母親河”對話,還原沿黃九市二十三縣的鴻圖精微;更重要的是,我們心懷敬畏觸摸中華民族千年文明的脈搏,傳遞綿延628公里的大河兩岸泛起的現代之光,努力講好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大浪淘沙,洗盡鉛華,讓我們一起追尋熨帖于心的黃河故事,高唱新時代的黃河之歌。

  “黃河從這里入?!斌w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