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兗州,與其比鄰的孔子文化發源地曲阜幾乎無人不知。而兗州與曲阜僅有一河之隔,同是一座浸潤儒家文化而生的古城,“端信、尚賢、兼容、樂善”,正是四千多年歷史變遷賦予兗州的優秀人文傳統。兗州曾為古九州之一,是一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更是齊魯的交通咽喉。
2008年,舍利金瓶、鎏金銀棺等一批國家級文物在山東兗州興隆塔地宮內驚世出土,讓兗州一時間名噪海內外。這座千年古塔地宮里的秘密,敲開了兗州塵封已久的佛文化記憶,隨之而來的山東省重點項目興隆文化園的建設,將記憶變成了現實,兗州由煤炭資源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轉型的序幕也將由此拉開。
據史料記載,興隆塔始建于隋仁壽二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這座坐落在興隆寺古剎內的寶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級,其塔身逐層遞減,最上六層則驟然縮減,形成“塔上塔”的奇觀。就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古建專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曾來兗州測繪此塔。
2 0 0 9年,兗州興隆文化園破土動工,依照“見、悟、修”三大修行理念,東、西兩區“禮佛祈福”“體驗感悟”“修心養性”,整體建筑風格既不失佛教文化園區的清凈與莊嚴,又極具現代感與自在感。
走進興隆文化園西區禮佛區,靈光寶殿與西南面的興隆塔連接呼應,南面山門廣場和北面的興隆寺廟群錯落有致,徜徉其中不斷感受著信仰、藝術與文化之間的完美結合。
細細看來,西區以一條300米長的南北向中線為主軸,邁過“阿育王石柱群”莊嚴屹立的山門大廣場,就踏上了平坦寬闊的“禮佛大道”,首先看到的是左右兩側的雙層鐘樓及鼓樓,這兩座建筑物同時也是興隆塔地宮的進口與出口。禮佛廣場兩側分別為出土佛頂骨舍利的興隆塔原跡,及美輪美奐的觀音園景觀。
在清凈自在的環境之中,興隆文化園區的靈魂建筑——宏偉壯麗的靈光寶殿屹立在游客面前。118米高的靈光寶殿共分為九層,底座借鑒了釋迦牟尼壇城的形制,上部金瓶聳然矗立在金蓮花須彌臺上,其中安奉著興隆塔地宮出土的佛頂骨真身舍利,供游客瞻仰祈福。金瓶頂部為兩尊背向6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像,鎏金異彩,宏偉壯觀。
靈光寶殿四角各安奉一尊12米高的天王銅像鎮守著壇城,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靈光寶殿中空大廳挑高31米,室內四面供奉四尊18米高的室內大佛——三世佛及未來佛,令人恍若置身佛國凈土。其中南面釋迦摩尼佛以中華傳統的掐絲琺瑯工藝制作,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室內掐絲琺瑯佛造像,已經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從靈光寶殿登高遠眺,宏偉壯觀的園區風光盡收眼底,整個城市都頗有佛光普照下的安詳與平和。
在興隆文化園西區禮佛完畢后,來到東區進行佛文化極致體驗。在8萬平方米的室內大型佛教主題公園內,通過“由人到佛”的互動體驗,帶來“祥和、安定、愉悅、向善”的內心享受。一層為魔幻技術構建的“須彌世界”,一進入便會看到一座巨大的須彌山懸浮在空中,二十八層天、十方諸佛和四大部洲等,都以動態的形式直觀地展現在游客面前,令人在震撼之中深入了解佛教的宇宙觀。如果說體驗樓一層是讓人了解宇宙及世界的構成,那么二層至四層則是讓人通過游戲和互動,體驗了解佛教的因果與輪回。其中,國內首個以禪文化為核心的舞蹈團體——興隆文化園“兗?劇團”,將在室內的心經道場做駐場演出,為游客帶來充滿禪意的舞臺作品。
夜晚,由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團隊精心打造的大型佛文化主題演出《菩提東行》盛裝登場,講述佛頂骨舍利艱辛東來的感人故事,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及精神享受,一定會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