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非遺博覽會將于9月21日至25日在濟南召開。本屆博覽會將以“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為主題,將全面展示我國非遺保護成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屆時,非遺傳承人將在現場與市民交流互動,讓大家親自動手參與,更加直觀地走進非遺,了解非遺。

  徽雕“金手”洪建華:守住傳統

  徽州木雕是漢族民間雕刻藝術之一,與具有徽派風格的石雕、磚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木并稱徽州三雕。

  安徽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雕傳承人洪建華2013年籌資600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徽派雕刻博物館和徽派雕刻傳習基地。“我建博物館,是想讓更多人了解徽州的雕刻,木雕磚雕石雕,明代清代現代的,這是一個平臺,也是一個傳承基地。”洪建華說。

  近年來,非遺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精品卻越來越少。大量機械化雕刻作品混淆了大眾對傳統手工藝的審美和理解。“工廠化做不出高手,傳統工藝美術不適合產業化,它是一種精品路線化,它需要手工藝的靈活。”洪建華說,如今徽雕的藝術價值得到了認可,徽雕事業也正發展壯大,盡管還有些問題,但希望更多人能關注非遺文化,守住傳統,守住希望

  蘇繡濮惠菊:針尖上的舞蹈

  濮惠菊生于蘇繡發源地蘇州鎮湖鎮一個私塾家庭,是清代仿真繡法創始人沈壽的第四代傳人。濮惠菊從小師從刺繡大師鉆研繡藝,拜訪名師學習美術,不僅熟練掌握了各種刺繡技法,而且對中國的繪畫藝術有深刻理解,對刺繡中難度最高的人物刺繡的把握更是獨樹一幟。

  她在繼承發揚仿真繡的同時,細細揣摩很難通過蘇繡技藝再現的潑墨畫,將刺繡黑絲線細分成數十種,精心布局各種針跡,然后將不同的黑色絲線自然過渡,自創了刺繡新法——潑墨繡,對蘇繡技藝的豐富和完善帶來很大裨益。多年來,濮惠菊堅持精品意識,所創作的繡品多次攬下業界各種重量級獎項,并獲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國禮指定藝術家、中華文化大使等榮譽。

  剪紙大師劉海濱:剪出時代特色

  蔚縣剪紙是河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有二百多年歷史,需要畫、訂、浸、刻、染等十幾道工序。由于傳統剪紙逐漸失去市場,劉海濱和其他藝人在繼承傳統剪紙技藝的基礎上,對蔚縣剪紙工藝進行改革和創新,用剪紙來表現山水、花鳥、人物,豐富了剪紙的表現內容,使剪紙重新得到市場歡迎。

  1973年出生的劉海濱,把自己村里的剪紙戶“歸攏”成“藝賞軒剪紙廠”。年輕人剪紙每天的收入在50元至100元之間,大大高于該縣人均1000元的月收入水平。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也給村里脫貧提供了路徑。

  此次博覽會可看性、體驗感和參與程度都大大增強,將有包括非遺精品展、傳統公益項目比賽、民歌大賽以及非遺保護學術成果展等八項主要內容,其中刺繡服裝T臺秀、傳統工藝項目比賽、民歌大賽、學士成果展區都是首次引入到現場。在非遺精品展中,博覽會將選取漆器、陶瓷、金屬工藝、竹木和玉石雕刻以及織染、刺繡等六種典型的非遺項目的實物精品進行展出。本次博覽會還將設專門體驗區,讓公眾不僅可以欣賞傳統工藝精湛作品,并且可以親自動手、學習制作。同時,在一些展區還開發了非遺地圖和掃描二維碼,方便觀眾在參觀后還能夠持續性的關注和了解非遺。

  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