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就在進行濟南地鐵與泉水的研究呢!”說起這番話時,濟南大學胡曉農教授的眼里透露著興奮與喜悅。胡曉農教授1996年獲得普渡大學博士學位,專業是水資源與環境,回國前任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終身教授,喀斯特研究中心主任,現在是濟南大學地下水專業學科帶頭人。胡曉農教授介紹說,濟南市泉水廣布,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同時,濟南的地鐵建設不夠完善,主要是因為泉水的分布沒有勘探清楚,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研究,解決濟南地鐵建設的難題。

  濟南大學扎根濟南,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濟南市關于實施強省會戰略重大機遇,制定出臺《濟南大學服務濟南強省會戰略行動計劃》,積極對接重點任務70余項,獲批市校融合立項項目9項。胡曉農教授就是用自己的“水研究”服務泉城的“水故事”。

  濟南大學濰坊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孫明旭博士是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是濟南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教師,他帶領的教授團隊將計劃總投資不低于2500萬元的“基于FES技術的上肢康復訓練系統產業化項目”落戶到濱海區海泰產業園,分期開展上肢FES家用基本版、家用可穿戴版及醫用版產品的生產,開展上肢康復訓練系統的臨床實驗及“基于腦機接口技術的可植入性功能性電刺激上肢康復系統”等產品研發生產。

  濟南大學濰坊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的設立,是濟南大學用“濟大特色”和“濟大范式”的“產業技術研究院集群”,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濟大智慧”和“濟大力量”。

  濟南大學順應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凸顯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做強優勢。立足國家和區域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全局,立足學校整體事業發展實際,牢固樹立發展信心。發揚“嚴真細實快”的工作作風,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山東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系列決策部署,聚焦和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著力加強學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和質量提升,充分發揮學校學科科研和人才綜合優勢,加強與地市、區縣開展校地全方位戰略合作,圍繞地方特色產業共建有產業技術研究院9家,構筑校地產業技術研究院之間、校地與校企研究院之間“雙循環”運行格局,初步打造了“濟大特色”和“濟大范式”的“產業技術研究院集群”,為山東省“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貢獻更多的“濟大智慧”和“濟大力量”。

(通訊員:劉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