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完成目標,便可在課堂上自由支配多余時間,學習英語或其者其他學科。”如此大尺度的給予學生自由空間,在學校里并不多見。然而,這正是武漢一位初中數學老師的大膽實踐。“這種教育方法需因人而異”“放任式教育并不適合低年級學生”……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看似效果顯著,但也引起不少網友的質疑。
強扭的瓜不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就跟喂雞一樣,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輸給他。他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地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會好得多!”“完成任務可不聽講”,這種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的“放任式”做法,背后正是“差異化”、“個性化”教學的創新實踐。然而“放手”與“放縱”往往一線之隔,這種教學創新能否得到推廣,有兩個環節不可忽視。
其一,是老師能否準確檢測每個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適時調整教學方式與節奏。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看似簡單。但只有做到對學生做到及時準確的評估,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否則,原本有序進行的課堂很容易被“自由”的火苗點燃,變成學生各說各話、各干各事的自習時間。在武漢的這所中學,新聞報道中“偏差生”的成績之所以有幅度提高,關鍵環節在于老師對其自由度予以準確的把握。差異化教學強調立足“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科學的設計形成一種動態的管理教學體系尤為重要。
如今,不斷更新的科學技術被逐漸應用于教學之中。在北京市,甚至已經有小學實現通過i-pad后臺程序檢測、反饋學生信息,完成教學互動。因此,在“放任式”課堂教學中,不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答題目標,并作及時數據分析。教師也很容易根據反饋情況,精確設置學生的課堂自由時間。
其二,“完成任務可不聽講”不等同于搞特殊化,公平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差異化教育畢竟不是個體化教育,對每一個個體的區分培養,不能因教育模式的改變而忽視基本教育質量的保障。在武漢的這位數學老師看來,“放任式”教育一般用于“吃不飽”和“跟不上”兩類學生。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自由支配多余時間,是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進行。在保障有層次的培養同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互動性需要有合理的時間來予以保障。特別是對“跟不上”的學生,“放任”之后如沒有基本的教學要求,興許很快就成“放羊”了。
“圣人之道,粗精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兩千多年前,《論語》對孔子“因材施教”進行了精準的概括。目前,我國的教育仍處于集體式教學模式,對差異化教學有著更多更高的需求。“放任式”教育便立足于這樣教育背景之中,對于這種教學方法,可借鑒也可創新。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從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放任”才能轉化為真正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