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時候孩子孩子無理取鬧,怎么哄、怎么講道理都不管用,干脆媽媽就用一招: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這下,孩子乖乖就范了,這就是所謂的正話反說,其實,哪個父母會忍心拋棄自己的子女,這不過是緩兵之計。
于是,有的父母看到這招管用,以后也經常使用。殊不知,這種不分情況就進行“正話反說”的教育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來看看專家對此問題怎么解釋吧,希望對家長[微博]們有參考意義!
案例:
四歲半的凈凈,個性特別像媽媽,開朗活潑,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特別強,老師都夸整個班里就屬凈凈的嘴最甜,最會說話。但最近,老師向媽媽告了一狀,說凈凈經常說反話,比如,歡歡的衣服特別漂亮,凈凈就說:“你的衣服好丑啊”;鵬鵬的手很臟,凈凈卻會說:“你的手好干凈啊”。現在弄得全班小朋友都不好好說話了。
媽媽聽說后很生氣,回到家很嚴肅地對凈凈說:“老師今天可是表揚你了!卑职忠豢床粚,問明情況,笑著說:“你不也正在用反話批評凈凈嗎?”
分析:
3—5歲是孩子發展自我意識和語言能力的關鍵期,他們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表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所以這個時期,孩子本身就喜歡惡作劇,唱反調。如再從成人身上,或小朋友身上感受到特殊的語言形式,比如正話反說,或口齒不清地說話,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跟著學,到處用,并從中感到很大的樂趣。
而有的家長特別喜歡逗孩子,比如說:“這是誰的襪子,這么臭啊”,“我不喜歡你,不要你了”等。這樣長期下去,孩子會信以為真,并為這些反話感到苦惱;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正話反說會導致孩子形成錯誤的行為規范,以為說話就該這樣。因此,不管從孩子行為規范的建立上,或是個性的培養上考慮,家長都要盡量正常話正常說。
不過,有時正話反說會給人帶來輕松愉快的感覺,緩解壓力,并讓孩子從家長身上學到幽默和智慧,但這要分情況。最好在孩子受挫折時,才適時地正話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