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在娛樂產業的等級與在時裝周的等級是嚴格畫上等號的,盡管近年來隨著中國成為時尚產業的一個重要市場,中國明星打包團購前往時裝周,或者受品牌或者受媒體之邀前往時裝周,陣容愈趨龐大。大牌一線明星自鞏俐、章子怡,到范冰冰,儼然形成了華人女星赴時裝周的兩個過去時代。在第三個時代,時裝周敞開懷抱,饑不擇食地吸納了各種明星,從一線到三線,有些甚至還只是明星“半成品”。時尚權威只管對華語明星的蜂擁不屑一顧,孰知,時裝周和時裝市場太需要中國明星了,需要中國明星來與產業倚重的市場進行溝通,可惜大牌明星的成長期一直延遲,導致大牌不繼,時裝周明星“捉襟見肘”,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尚雯婕乃成了巴黎時裝周的主力。
時裝周的明星等級制
巴黎也少了矜持
自最早結束的紐約時裝周創下了最龐大的華語明星出席陣容之后,原本以為邀請門檻和時尚專注度“度數”更高的巴黎時裝周會多少收斂一些,但最終還是以超過12位華人女星的量直追紐約時裝周,還不包括時尚達人在內。在赤裸裸追求商業的紐約時裝周面前,巴黎時裝周也少了矜持,或者你也可以說,他們把創造夢想的自尊和藝術家氣質保留在了高級定制秀場上。
在每年的巴黎高級定制秀場上,其邀請名單往往經過嚴苛的考量。也就是說,邀請到場看秀的明星須對高端客戶有說服力,是完美的示范用戶且擁有國際知名度;此外,正面的名聲、作品具有廣度和深度的明星也會對穩住品牌背后的資金鏈起到一定的作用。接到高級定制秀邀請函的明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與品牌的合作已經相當深入,并已成功地通過了歷時經年的考驗。而受邀在2月下旬和3月初或者9月下旬至10月初的高級成衣看秀(即秋冬和春夏秀)的明星,其出場的主要功能是助力品牌廣聚人氣,因為高級成衣的受眾相對年輕富有活力,邀請明星的門檻相對較低。
毋庸置疑,一方面,華人女星借助時裝周向時尚偶像華麗轉變的已然成行成市;另一方面,HOUTE COUTURE和READY-TO-WEAR不僅僅是法國高級時裝公會向成員規定的條件,它的觀秀邀請函也正在劃分中國明星的等級。章子怡和周迅現在都已極少參加時裝周,只在7月的巴黎高級定制秀上分別以Valentino和Chanel上亮相了;鮮以時尚偶像自居的張靜初幾乎不是時裝周“團員”,她亮相在今年7月的Giorgio?Armani的高級定制秀場。此外,以林志玲的行業地位,她整個紐約時裝周僅亮相于Michael Kors秀場,就輕松獲得超過67萬的新聞搜索量。
游戲規則的機會與制約相輔相成,僅有賣相而沒有響當當的作品和行業經歷,戀戰時裝周可能是吃力不討好的活計。吳佩慈是公認的時裝周勞模,各時裝周(尤其以巴黎時裝周為主要戰場)街拍造型幾乎成為她近年來曝光的主要新聞源,去年在?Vivienne Westwood的T臺上走秀似乎已經達到了她事業的高峰,但也只有4萬多的新聞量,而今年在時裝周抖出未婚先孕的大新聞,也只得到了15000左右的新聞量。事實上,模特出身的吳佩慈在時裝周上的造型從未失手,然而她在影視作品中永遠一個美麗配角的位置,在時裝周上也只能是個無可挑剔的配角。
市場規則在這里同時作用于品牌與明星,盡管看起來明星與品牌是合作者的關系,彼此也盡可能地表現出了對合作的誠意,但通過時裝周而成為一線的機會是否存在呢。
郭碧婷和熊黛林
何為大牌?
國內時尚界對陳燃這個名字固然熟悉,但她的明星排位并不高,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的陳燃幾乎是所有品牌的座上賓,她在2010年就正式受到Chloé的邀請到巴黎時裝周(10月),作為頭排嘉賓,中國版《時尚芭莎》拍了一組硬照為她的中國IT GIRL正名。彼時,她有少量電視劇演出,并且曾在《孔子》中飾演周潤發的女兒、在《海洋天堂》中飾演女教師……她作為時尚達人具有多年的時裝周看秀經驗之后,她的演藝事業并沒有更大的起色,在《建黨偉業》飾演“袁世凱”的妾、在《搜索》中飾演秘書唐小華……看來作為演員本身,她將是要在時裝周上“不務正業”到底了,作為明星,她太缺少作品了。
從今年巴黎時裝周長長的名單來看,擁有作品基礎和行業資歷的明星并不多,新力軍―事業上升期中的明星占了絕大部分,能找得到的 “大牌”只有少數幾個,那英、高圓圓、許茹蕓算得上是資深等級,而許茹蕓意不在時裝周,她已經表明本次到場巴黎時裝周純屬“打醬油”,是員工福利游。那英近兩年靠著《中國好聲音》重啟風華,身為導師,造型步步為營,成功獲得了時尚好口碑,抬腿跨進晚輩們的時裝周儼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今年3月還在巴黎秋冬時裝周上威武的范冰冰,在近日結束的巴黎春夏時裝周上偃旗息鼓,有媒體猜測她與?Louis Vuitton的合作是否宣告結束,由那英導師取代而上?更靠譜的可能是范爺已經完勝整個巴黎時裝周,是時候在頂級平臺上做出新的謀劃了。從某種意義上說,范冰冰曾是真正的巴黎時裝周勞模,她創造利潤,引起的新聞效應要遠遠高于其他時裝周明星。也許她已經意識到了,時尚造型不是一個明星之所以成為明星可以仰仗的生存根本,她現在更需要的是作品,具有分量和影響力的作品。
從各方面考量,假如明星需要通過時裝周、時裝周的品牌知名度來提升自身的形象,這種合作就不可能是平等的。國內媒體盡管對明星浩浩蕩蕩殺奔時裝周,盡管將他們解讀成揚威海外,國外時尚評論對這種現象并不喜歡,去年巴黎時裝周還有人喊話抵制明星入侵時裝周搗亂,因為她們不是來看時裝而是來秀自己的。今年則連一點聲息都沒有,著名的時尚網站、媒體幾乎沒有對中國明星(無論是在紐約時裝周還是巴黎時裝周)的行程有過只言片語的報道―零,沒有。
回觀國內的時裝周明星報道雖然數量可觀,然而從標題上看就是一片廣袤的沙漠。造型報道是:紅唇復古、華麗性感、優雅驚艷;互動報道是:唯一受邀某品牌觀秀的明星、與設計師相談甚歡、某某造型大受好評如此等等,毫無內容可言,而從看秀明星的訪談或時裝周行程微博來看,也大都干巴得不成樣子,活活將時裝周觀秀變成了“土豪紳”出境游:一早起來吃了法式早餐、巴黎第一次用陽光歡迎我……
明星時裝周報道現在就是公關與媒體的自得其樂,其中一部分原因也許是中國市場發展得太快,娛樂產業沒有跟上時尚產業的腳步,所以很多明星“半成品”心急火燎地沖進時裝周尋找機會,時裝周就成為了曝光的策劃項目之一;一部分原因是中國媒體自己攜帶明星到時裝周占了超過30%的比例,因為真正關心時裝新聞的讀者太少。當然,隨著中國時裝消費力的壯大,受邀的明星依然占超過50%的比例。
大牌不繼的狀況,一方面是由于時裝周大門洞開,為吸收潛力新力軍明星下賭注,而讓大牌明星不能再從時裝周上獲得加分;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時裝周劃分了等級,以時尚圈特有的勢利游戲規則,讓大牌明星選擇時裝秀場越來越謹慎也是一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