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牌屋》海報

《神探夏洛克》海報

《來自星星的你》劇照

《失戀巧克力職人》海報
商報記者 劉詠戈
日前,《來自星星的你》(簡稱“星星”)迎來大結局,不少劇迷依然難以擺脫“教授依賴癥”。來看看“星星”的戰績:該劇在中國的網絡播放量己超過13億。然而“星星”的爆紅也引發了觀眾熱議:網上所謂“90后愛韓劇,大媽愛國產,文青追英劇,宅神哈日劇”的規律,是真的嗎?
韓劇
代表作:《來自星星的你》
特點:要幻想就要完美
收視主力:95后和00后
“星星”講述的是一個在韓國生活了400年的外星高富帥保護地球白富美的故事,男主角都敏俊精通法律、醫學、歷史、理財,并擁有特異功能,專注為女主角排憂解難。雖然劇情不乏硬傷,但男主角還是讓眾多粉絲患上了“教授依賴癥”。
劇迷:正在重慶某大學讀大一的楊筱筱就是鐵桿粉絲,“看電視劇就是圖個輕松愉快,休閑還得高大上,那得多累啊。既然是藝術創作就有‘造夢’的功能,做夢當然是越完美越好。”
資深制片人、電視人朱先慶:韓國電視劇已經有非常完善的直播制度,在俊男美女、浪漫唯美的基礎上,他們會根據觀眾的需求進行歸納。為何略顯老套的戲碼卻能永遠抓住觀眾的心?因為他們找準了觀眾的需求,不強調邏輯性,而是制造反差,讓觀眾可以通過觀劇進行單純的“感情發泄”。
美劇
代表作:《紙牌屋》
特點:追求理性和邏輯
收視主力:高智商人群
《紙牌屋》堪稱近年最暗黑、最詭譎的政治劇,在第二季中不僅再現了美國政治的“真實面目”,而且還將現實中的國際事件、新聞故事、政客權謀一一再現。在夸張、煽情、懸疑的情節設置與場面造景背后,給人一種高潮迭起、不動腦就看不懂的快感。
劇迷說:今年49歲的林乙昆在上世紀80年代就作為海龜從事過金融、地產、傳媒等行業,他對美劇可謂情有獨鐘:“平時工作很忙,知識儲備難免不足,看美劇除了休閑外,還能從中汲取一些社會層面的知識信息,如美術、地理、幾何、化學等諸多學科常識,甚至還有建筑學、符號學、偵破學、心理學等高端的理論,讓人看著很過癮。”
資深制片人、電視人朱先慶:美劇近年已逐漸向好萊塢靠攏。除了大投入的制作外,其對劇本的考究更是其核心競爭力。電視劇的篇幅讓編劇團隊更用心地充實內容,為了讓觀眾不感到乏味,劇集生產商還會通過科學方式來研究劇集的創作技巧,從多少時間需要有高潮,到一個懸念的揭開的步奏都有理有據,而故事邏輯和豐富的元素配置都會讓追求精英文化的人群更易接受。
英劇
代表作:《神探夏洛克》
特點:精致高雅更有范兒
收視主力:愛文藝小青年
根據福爾摩斯小說改編的英劇《神探夏洛克》第三季最近熱播,英倫范兒的文藝腔再次席卷劇迷。“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華生”馬丁・弗里曼兩位長相一點不出眾的男星成為觀眾心中不可復制的男神代表。從穿衣風格到言行舉止再到文化沉淀,英劇都深深滿足了部分愛好文藝的青年觀眾的愛好。
劇迷說:80后英語老師、在重慶某教育機構工作的吳燕告訴記者,英劇不夸張不造作,是自己的最愛:“看英劇的時候,常常沉浸在那濃郁的英倫風情中。比如《唐頓莊園》既有上世紀初英國莊園文化的再現,更有舉手投足都充滿文化氣味兒的英倫調調。最近熱追的《神探夏洛克》在我看來除了追求高智商解密的快感,還是一出學習職場技巧的好戲!”
資深制片人、電視人朱先慶:英劇近幾年早已摒棄“呆板”“嚴肅”的觀感,而英國豐富多樣的文學著作又為英劇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文藝氣息,再加上英國人天生就有的悶騷刻薄勁兒,讓作品在更加耐人尋味。
國產劇
代表作:《一代梟雄》
特點:家長里短愛恨糾葛
收視主力:中年大媽大叔
作為今年的開年大戲,國產劇《一代梟雄》還真算得上既有收視、又有口碑。這其中既有孫紅雷[微博]和巍子[微博]兩大硬漢的功勞,也有抗戰故事另類演繹的創新之功。這部抗戰劇講述了孫紅雷飾演的“花硬漢”何輔堂歸國后通過臥薪嘗膽,不僅了卻家仇,更投身和平解放事業的勵志故事。宏大的故事背景、草根的奮斗、英雄快意恩仇等元素被證明依舊是觀眾的最愛。
劇迷說:剛退休兩年的大媽吳元琳表示,她每天的休閑就是吃完晚飯看電視劇:“看電視劇就是一種寄托,感覺吃了晚飯總有點事兒干。”吳元琳坦承,自己對劇集類型沒什么偏好:“只要看著演員臉熟,劇情過得去,我基本上都能從頭看到尾。看完一部接著看一部,古裝看了看家庭戲,然后再看年代戲,不會乏味。”
資深制片人、電視人朱先慶:通過調查顯示,國內上星頻道的主要受眾為女性,年齡層次以45至64歲為主,市級頻道主要受眾相對年輕,也有35歲至54歲,而且年齡越大收看電視劇的時間越多,55歲以上的收看各頻道電視劇的時間最長。這部分觀眾的需求相對固定,宏大故事背景的年代戲、耳熟能詳的名著改編戲、接地氣的家庭生活戲都是優先選擇。
日劇
代表作:《失戀巧克力職人》
特點:風格犀利反映現實
主力:愛生活的小資們
作為今年以來最紅的日劇,《失戀的巧克力職人》似乎從另一方面展現了愛情:自私、貪婪、嫉妒善變。愛情里摻雜太多欲望、占有、索取、貪念、復仇,撕開人性最丑陋的部分。就像劇中臺詞:“藝術是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的花朵。但愛情不是藝術,而是人生本身,是既殘酷又渾濁不堪的東西。”
劇迷說:作為十年日劇迷,從學生時代一直追到成了上班一族,85后的鄧晶告訴記者,喜愛日劇就在于原本美好東西,總能找到現實的那部分:“《失戀的巧克力職人》讓我無比歡樂和感動,每句話都說到心底啊,簡直可以用來當人生指導。”
資深制片人、電視人朱先慶:日劇最直觀的優點是風格和配樂,這讓觀眾更利于融入故事。事實上,大部分日劇都在反映過度的真實與異常的社會現實,但無論基調和情節、人物如何的悲情,它都在劇中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受眾、研究現象、探討問題,給困境中迷惑和悲哀的人們以希望和力量。更易打動崇尚小資生活、個性敏感細致的觀眾人群。
(責編: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