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色骨頭》海報
法制晚報訊(記者 許思鑒) 當《心花路放》和《銀河護衛隊》兩部上映多時的中外大片仍在引領的影市中,打著“中國搖滾教父”長片電影處女作名號而來的《藍色骨頭》于上周五悄然公映。
然而,從上映之初,這部電影似乎就已被遺忘,影院不給排片量,觀眾的熱情度也很低。截至今日零時,《藍色骨頭》的累計票房只有330萬,與同檔期上映的其他電影相去甚遠,看來即使是“崔健導演”的噱頭也拯救不了這部電影在市場上失敗的命運了。
博得眼球沒贏得市場
盡管在上映之前,掛著崔健跨界導演的旗號,《藍色骨頭》博得了不少媒體的眼球,但是最終證明它贏得的也僅僅只是博得眼球而已。
記者從北京各大影院了解到,從17日上映開始,《藍色骨頭》本市的排片量就從未超過10%,而今日《藍色骨頭》在北京僅放映130場,排片比例下降到3.3%,甚至不如《親愛的》這樣即將下線的老片。
記者也從萬達國際影城CBD店、UME國際影城雙井店等熱門影院了解到,由于《藍色骨頭》上座率不高,大部分影院已經將重點時段留給了其他能帶來收益的電影,而《藍色骨頭》所剩不多的場次基本都安排在了早間時段。
小眾電影宣傳不給力
有院線經理向記者表示,雖然崔健的名頭吸引到了一部分觀眾,但這部電影無論是從演員號召力,還是從宣傳推廣上來看,都不具備與同檔期電影競爭的實力。
有熟悉崔健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其實這部電影崔健在去年就已經完工,在去年的羅馬電影節上也曾經亮過相,但因為一些原因直到近期才在國內上映,檔期拖了太久使得片方對這部電影不抱太大期望,而崔健本人也不太在意票房的事情。
不少影評人認為,《藍色骨頭》整體上偏小眾,更像是崔健用電影元素吟唱的一首搖滾新作,且其中不乏新手導演存在的一些問題。而影片太過獨立的氣質,讓《藍色骨頭》與一般觀眾之間存在著不小的距離。文/記者 許思鑒
(責編: Z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