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迅、朱亞文、于榮光等主演的電視劇《紅高粱》今晚將迎來大結局。日前,有媒體專訪該劇編劇趙冬苓、導演鄭曉龍,揭示《紅高粱》抗戰階段人物關系和主創的創作意圖。
對話
編劇趙冬苓:用抗戰戲展現人物身上另外一些東西
記者:有人說小說《紅高粱》里,前后故事情節分為快意恩仇和抗戰,劇中抗戰是怎么處理的?
趙冬苓:從故事的表層看,確實是兩層皮,但我覺得,莫言[微博]把抗戰作為展現人物精氣神的一部分來寫,所以和前面的故事在精神氣質上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在改編過程中尊重這點,抗戰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花這么大心血,塑造這么多人物,就是希望通過抗戰展現人物身上另外的一些東西。
記者:劇中怎樣完成抗戰與前段過渡?
趙冬苓:日軍要來,劇中有幾條線索來表現當時的形勢和各種人的反應,包括韓復榘(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要跑,朱豪三去濟南留他;野村不斷游說余占鰲和花脖子;中央軍兩個團長在劇里激起了很大的矛盾,等等。
記者:劇中抗戰部分重點展現的是什么?
趙冬苓:當外敵入侵時,所有人身上的民族精神被激發出來,團結一致,抵御外辱,每個人身上最美好的一面被呈現出來。劇里很多人物都為抗戰死了,他們的死都很悲壯,包括九兒、朱豪三夫婦、羅漢、花脖子、戀兒等。
記者:這部劇有人贊也有人罵,你都知道吧?
趙冬苓:不管是罵還是贊,至少說明大家都在關注。我大膽地說一句:以后,無論誰再拍劇版《紅高粱》,都不可避免地會被人拿來和我們比。所謂經典,很像初戀,一日相見,很難相忘。忘了的就算了,沒忘的就成了經典。《紅高粱》無論小說還是電影,剛面世的時候都有不少的非議,但時間長了,它們閃現了自己的藝術價值,就成經典了。
記者:有人說你借鑒了《甄嬛傳》的宮斗?
趙冬苓:這兩年一直在研究市場上的各種好劇,包括鄭曉龍導演的《甄嬛傳》。我研究《甄嬛傳》,是研究它如何塑造女性形象,以及它在藝術上細致的表達。我還是個美劇迷,《紅高粱》也借鑒了不少美劇,比如《傲骨賢妻》。
導演鄭曉龍:受父親真實經歷啟發 抗戰戲要拍出殘酷
記者:你認為拍抗戰戲什么最重要?
鄭曉龍:最重要的是“觀念”問題,想要表達什么。我父親當年抗戰就在山東,那個時候打仗,鬼子的一個炮彈在他身后爆炸,彈片打中他的腦后,到現在腦袋后面還有一個大坑。這場戰役報紙都登了,我家人一度以為我父親去世了。所以說,戰爭戲不是像現在很多電視劇里表現出來的那么容易,我覺得我們這些戰爭戲,一定要拍出真實感,拍出戰爭的慘烈和殘酷。
記者:劇里是怎樣拍出殘酷的?
鄭曉龍:是細節的真實,如果細節不真實,大家就會對情節不相信,不相信就不會感動,就不會把自己的情感投入進去。比如說,《紅高粱》里演員打的都是真槍,因為真打槍,演員的反應是一個樣子,假打槍,演員的反應是另一個樣子。另外,我們拍的戰爭戲特技用得特別少,都是實拍的大量實景戲,很真實,包括炸點,炸起那個土能在鏡頭里很清楚地看到。
記者:您之前拍戰爭戲并不多,怎樣保證《紅高粱》細節的真實?
鄭曉龍:除了給我的團隊提要求以外,也會盡量給他們提供條件,就是錢和時間。包括化妝、特技、炸點的布置,甚至包括演員跟鬼子拼刺刀、打仗的動作等,必須得把時間和錢花到地方,他才能拍出這個效果來。本來應該拍一星期的戲,你非要讓兩天就拍完,那出來的效果就不好看。
記者:和很多“打不死”的主角不同,周迅飾演的九兒一槍擊中,臨死時連一句遺言都沒有?
鄭曉龍:這樣才夠真實。一開始有人提議,讓九兒犧牲前說幾句話什么的,我就覺得別說了,因為她的行為和動作已經把這個人物表現到位了,再說“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之類的反而可笑,不真實。最后鏡頭里的爆炸,高粱地燒起來了,映得高粱都紅了,已經足以表達出山東人的性格,他們對家鄉、對國家的愛,以及為此所付出的犧牲。
揭秘
重場戲:大結局九兒死得悲壯
電影回放:
余占鰲率酒坊兄弟們伏擊日軍,九兒給他們送飯時不幸被日軍流彈擊中,犧牲。
熒屏劇透:
電視劇第60集,為掩護余占鰲、張俊杰所率抗日武裝撤退,九兒用歌聲把鬼子引進高粱地,當鬼子將她包圍后,九兒點燃藏在高粱地里的大量“三十里紅”酒,與敵人同歸于盡。
編劇解讀:
與電影《紅高粱》不同,劇里九兒是絕對主角,不能讓她隨便犧牲,所以設計出很儀式化、悲壯的死法。
導演解讀:
九兒往前走,鬼子跟著歌聲慢慢追過去,中間隔著好多高粱,那種壓迫感特別強烈,看畫面時,觀眾也會感受到恐懼及九兒的勇敢。最后九兒什么都沒有說,很凄慘的一笑,表達了很多的內容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