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最初對時間有了淺顯意識,到自己去定義時間、計算時間,再到現在的利用時間,真正分給鐘表的歷史更是僅僅從14世紀才慢慢開始。細數鐘表的這百年歷程,不僅經歷過鐘樓向座鐘的演變,還經歷了懷表逐漸被機械手表所替代,更經歷過石英電子表給機械表帶去前所未有的危機。我想如果可以把表比作人的話,那么到現在為止“他”所經歷的一切,又怎可僅用“拍案驚奇”一詞所能概括。而鐘表在人類生活中的經歷,也必然會繼續跌宕起伏。
一、時間意識的產生(14世紀以前)
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漏刻,不僅古代中國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都使用過。
這場有關時間歷史的展覽要追溯到遠古時代。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將時間軸向前推移到130億年前,當時整個宇宙空間剛剛形成,幾十億年之后我們現在離不開的太陽系也逐漸由宇宙空間中的塵埃、氣體形成。真正人類的出現,大多數科學家都相信是在20萬年以前。從那時起,我們的祖先便一直探尋著某種生存的意義。
那時候的人類還只是單純的捕食者,他們沒有時間意識,更沒有過去或是將來的概念。但是,當人類從群居的生活方式向獨居的方式轉變的時候,他們的身份也開始從捕食者轉變為生產者。與此同時,人類開始交換,交換貨物或交換知識。慢慢地,他們有了時間意識,也逐漸意識到,無論是物品還是知識的交換,都離不開時間的考量。
人類歷史上有關“時間”最重要的事件發生在公元前2400年。當時的美索不達米亞人想象出一種能夠測量距離和時間的單位,就像我們現在用60進制的方式去衡量角度或是時間。當時的人類會根據陽光、水、火去判斷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并會根據這些變化記錄重要事情之間的間隔。在他們之后,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也在時間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測量體系,為人類在了解時間的進程中做出了一定貢獻。
人們當時對時間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集中在天文方面,他們設想太陽在天空劃過的軌跡。亞里士多德在機械發展理論中提及,公元前四世紀,人們開始并制作出機械器材并運用這些器材獲取信息。例如安提凱希拉天文裝置,便是制作于公元前140年,可以計算并顯示太陽、月亮運動變化的軌跡。
但正是有了在天文方面的知識與技術的累積,讓人們更加意識到一天、一月或一季度的周而復始。他們開始根據天空中太陽的位置變化制造各種測量時間的設備,日晷便是其一。最原始的日晷只有一個指示桿,被垂直固定在水平的地面上,投射出的影子長度便可測量時間。之后的日晷逐漸發展成有固定的指針和盤面的造型,讓人們更清晰更精確地測算時間。
此外,由古希臘人發明的天體觀測儀,在當時算是最復雜最精準的時間計算工具。這種觀測儀類似星盤,在古伊斯蘭廣為流傳。它能夠顯示特定時刻的星空圖案,并計算出某行星通過特定緯度所需要的時間。
二、鐘和表的第一次出現(14世紀-16世紀)
18世紀中期的制表工廠
14世紀,“鐘”出現了。在那個時候,任何一個鎮子,人們都會花錢在他們的教堂或其他重要建筑上安裝上一座鐘。在當時,鐘是權力、財富,甚至是村鎮文明的象征,這不僅讓工匠們在鐘的制作和發展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熱情,同時也讓當地的富人們相信,擁有時間工具是他們的特權。隨著機械零件逐漸變小,那些巨大鐘樓上的鐘也在慢慢變小,這也讓那些富人有了機會在家里安裝這種“鐘”,而這個“特權”也在當時被極少數人享用著。大概到了1410年,一位名叫Filippo Brunelleschi的意大利建筑師將國內的一座墻鐘在減少重量之后,又將發條運用其中,這座鐘最終變得能夠隨時移動并可放置,而它便是“座鐘”的雛形。
現在我們常說的“表”,最初只是用一條繩子或鏈子繞在人們的脖子上或者放入人們的懷中。1510年左右,這些早期的表都擁有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外觀,大多都會以動植物圖案或其他幾何圖形作為主要元素展現在表的外殼上。除此以外,一些具有一根指針用以指示小時的“高級表”也隨之出現,這些表都運用大量寶石去點綴,更多起到裝飾的作用。而這種過度的點綴,其實都是為了掩蓋當時制表技術上的各種不足。
1657年,鐘表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歷史性轉折,當時荷蘭人Christiaan Huygens繼續了伽利略早期的工作,在鐘表里發明了鐘擺,大幅度地提高了鐘表的準確性。在之后的1675年,惠更斯又發明了螺旋擺輪游絲,新的游絲從過去一天45分鐘的誤差減少到只有幾分鐘。這種算是鐘表的基本功能上的進步,其實需要長期積累的知識與一些復雜工具才能得到的。也正是有了這些方面的發展,讓鐘表的精準性也得到迅速提高。之后,分針和秒針也相繼出現在表盤上,而刻-問表的系統也在英國鐘表匠的開發中得以實現。
就這樣,鐘表從最初的僅僅為了裝飾,發展到了當時對精準度也有一定要求。但同時,對于鐘表裝飾方面的發展也從未停滯。1632年,琺瑯工藝在鐘表商的應用首次出現在日內瓦城,由法國人Jean Toutin發明。當時的日內瓦匯集了眾多藝術家,這些藝術家也在很多懷表上展示了自己精湛的繪畫技藝。這種風格不僅影響了歐洲,甚至連中國當時對表的審美也逐漸拋棄了原先樸素的風格,繼而轉向華麗的琺瑯工藝。琺瑯工藝伴隨著技術創新,并實現了技術方面的提高。在18世紀后期,具有琺瑯裝飾的器具也成為了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物品。
18世紀中后期,歐洲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開始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歐洲工業革命爆發。這讓制表師大大增加了制表效率,同時很多制表師也在這個時期大量涌現,不僅將鐘表機芯的發展推向更現代的標準,同時也對機芯的生產方式進行了更加機械化和標準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