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96天的緊張拍攝,8月29日,由山東衛視傳媒、海潤影視、山東省寧津縣政府聯合制作的國內第一部反映冀魯邊區抗戰的史詩巨制——電視劇《大刀記》在寧津殺青。在殺青儀式上,作為山東人,曾經導演過《亮劍》的趙浚凱導演說,“拍《大刀記》,自己是盡了最大的努力和熱情,作為向家里交的答卷,希望能夠得到家里的父老鄉親的認可”。
歷時僅96天 劇組傳承大刀精神
山東廣播電視臺臺長韓國強、德州市宣傳部長單傳海、山東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衛視總監閆愛華、海潤影視總裁趙智江等出席殺青儀式,并和主創人員一起在彩泥制作的模具上留下手印,象征著大家用智慧、雙手把《大刀記》第一次搬上電視熒屏,宣告電視劇《大刀記》正式殺青。在殺青儀式上,苗刀傳人郭鐵良還現場贈送了其祖先郭燕子當年打敗日本人的苗刀復制品和苗刀刀譜。郭燕子當年拒絕向日本人傳授苗刀刀法,并用三招擊退了挑戰的日本高手太田而傳為佳話。
電視劇《大刀記》僅用了96天就宣告殺青。在這短短的96天時間里,大刀記劇組完美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刀精神。扮演翠花的馮海煜為了角色需要,連續三個月只吃清水煮白菜,整整瘦了30斤;打戲占很大比例的主演谷智鑫帶著腰傷完成了拍攝;老燕子李三的扮演者張立在一場打戲中腳骨骨折,一直堅持到最后;演員黑子拍攝時忘我投入,有一次木板上的釘子都扎進了他的屁股,都渾然不覺,直到他起身時木板掛在他身上才意識到,導演焦曉雨離炸點太近,吸入大量硝煙塵土,導致肺部感染,他堅持不住院,掛著吊瓶指導拍戲……
古人用竹子書寫,竹子由青烤黃,名為"殺青",后來這個詞被轉用為影視劇拍攝完畢。大刀記從麥苗青青時開機,到樹葉泛黃時封鏡,接下來將會迎來豐收的季節。而就在殺青儀式前,劇組連夜從河南趕往寧津縣柴胡店,連續奮戰37小時,完成了最后的拍攝工作。在殺青儀式上,山東衛視總監閆愛華繼續用數據詮釋著《大刀記》劇組的大刀精神:300人的劇組,前后受傷的有28人,入院治療的5人,中暑50多人,相當于每10個人就有1個受傷,每6個人就有一個中暑……,可以說,攝制組的同志們也是大刀英雄!
趙浚凱:傾注最多心血 向家里交答卷
從5月22日開機到8月29日殺青,在96天的拍攝中,《大刀記》的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武術專家馬文國、郭鐵良親自指導、規范動作,力求每場打戲都拳拳到肉,劇的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都有據可循。槍戰戲時力求真槍實彈,在質感上追求完美。為了體現鄉土抗戰的真實性,《大刀記》還多次將寧津特色加以展示,如哈哈腔、踩高蹺、三大名吃等都以最真實的狀態還原。
雖然僅用了96天拍攝,但導演趙浚凱對于這部劇的品質卻充滿信心,“《大刀記》是我拍了 這么多年抗戰劇以來,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被稱為“軍旅題材掌門人”的趙浚凱曾拍出《亮劍》等眾多熒屏熱劇,但是他對《大刀記》卻有著特殊的感情:“拍了這么多年戲,希望有一部是給自己家里人拍的,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們的前輩在那個年代是怎么對待外來侵略者的……這部劇我把它當成我向家里人交的答卷,希望能夠得到父老鄉親的認可!”
洗禮7億人 文學經典首搬電視熒屏
小說《大刀記》的作者郭澄清,本身就是一位傳奇人物。他曾是周恩來總理點名的四大“人民作家”之一,已經擔任省廳級領導,卻仍堅持住在農村的土房里。作為抗日戰爭勝利30周年唯一一部獻禮長篇小說,當時小說發行400萬套,連環畫發行3000多萬套,評書也在全國20多家省級電臺連播……當年可謂“人人爭讀《大刀記》”。這部洗禮了7億人的文學經典如今將首次搬上電視熒屏,在剛剛結束的北京電視節上,大刀記倍受歡迎,目前,首輪二輪三輪以及地面發售已基本完成,這在目前低迷的影視市場上分外亮眼。該劇預計將在2015年1月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