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印象中整天忙于觥籌交錯的商人形象不同,陳焱熱衷于戶外運動。徒步、騎行,他也希望這些能夠成為自己孩子們的興趣。在旅行與戶外運動中守護者孩子的成長,他們父子上演了一場福州版的“爸爸去哪兒”。
陳焱在非洲工作了十幾年,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不多。眼看孩子不斷長大,自己卻只能遺憾地缺席他們的童年。作為父親,他希望通過旅行來增加父子相處的時間。南極、戈壁、環騎青海湖……他不是嚴厲的虎爸,只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旅行打開視界,發現生活的美好。
節目《爸爸去哪兒》中,明星爸爸們帶著孩子旅行,親子間的有愛互動萌翻了不少網友。“老爸,老爸,我們去哪里呀?”的主題曲也在大街小巷傳唱。在福州,有一位老爸帶著正上初二的兒子去了一趟南極,展開了一段“極地親子游”的故事。
去年8月,爸爸陳焱在讀的廈門大學EMBA的同學和老師們發起了去南極的活動,酷愛戶外運動的陳焱在為自己報名的同時也決定帶著兒子一起去極地看看。
活動的時間定在11月,正是兒子學期的中段,爸爸的提議并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但是他還是為孩子請好了二十天的假,把行李和兒子一起打包了出發上路。
乘坐20多個小時的飛機到阿根廷,再從阿根廷飛往世界上最南的城市烏斯懷亞,從這里啟程前往極地。然而行程剛一開始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煩——郵輪的羅盤壞了,所有人在船上待了兩三天,甚至都做好了行程泡湯的思想準備。好在從美國空運來的新羅盤及時解決了他們的麻煩,之后的行程得以順利展開。
郵輪上,領隊曲向東向他們講述百年前斯科特和阿蒙森的“極戰”,看圖鑒認識南極的生物;在南極大陸上,他們與呆萌的企鵝、極地的風景親密接觸,參觀了中國科考長城站……書本上簡單帶過的故事變得鮮活,極地動物不在只是單詞和想象,從未見過下雪的南方孩子用自己的雙腳踏上積雪的土地。大人們給小天羽做了一面“南極小探險家”的旗幟,為他記錄下這一次特別的旅行。
之前幾期有關親子游的新鮮旅人,介紹過幾位“媽媽旅行家”,帶著自己的小寶貝天南地北地游玩。像陳家這樣的“父子檔”似乎不太多見,是什么促成了父子的結伴而行呢?
陳焱在非洲工作了十幾年的時間,2010年才回到國內。回國工作之前,他每年與家人共度的時間并不多,只在孩子的寒暑假期才回國相聚一段時日。“在外面待的時間太長,陪孩子的時間太短。時間過得太快,孩子們一轉眼都長大了。”正是意識到這一點, 每當到了孩子們的假期,他就盡量放下自己的工作,帶著他們出去旅行,增加父子相處的時間。這大概也是為了彌補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那一份虧欠。
“去年去南極之前,大兒子還比我稍微矮一點,現在可比我高了半個頭。初二的小伙子,已經1米8了!”說這話的時候,陳爸爸比劃著孩子的身高,然后就爽朗地笑了起來,臉上是掩不住的喜悅與自豪。現在,他不會再錯過孩子成長的任何一步。
2012年的暑假,陳焱帶著兩個兒子參加了“玄奘之路戈壁成人禮”。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其他31個家庭一起,4天3夜,從瓜州的石包城徒步穿越至塔爾寺,全長近100公里。
無人戈壁、河流、丘陵;沙暴、暴曬、暴雨......每天20到30公里的徒步,夜晚在野外宿營。過程和環境雖然艱苦,但因為有爸爸的陪伴,兩個小男子漢都經受住了這場“成人禮”的考驗。
每一次與爸爸同行的路,是旅行,更是一種磨煉:“大兒子以前雖然性格外向,但是注意力、耐力都比較差,意志薄弱,遇到困難容易打退堂鼓。這幾年玩下來,明顯感覺他在這些方面進步了。他自己也開始對旅行、戶外運動產生了興趣,周末會主動約朋友騎車鍛煉。”
對于兒子的進步,陳焱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業、分數并不是陳焱所最看重的,孩子陽光積極、走正道就足夠了。在他看來,旅行所帶給孩子們的那份對生活的熱愛更加珍貴: “他們會想,等長大了、有能力了,要去到更多的地方。”這便是一個父親對于孩子的期望吧。
2011年暑假帶著當時要升六年級的大兒子騎行平潭,來回200公里;
2012年的春節帶著大兒子騎行泉州,400多公里;
當年暑假,帶著兩個孩子參加“戈壁成人禮”,4天3夜徒步穿越近100公里;
2013年暑假與孩子一起去環青海湖騎行,400多公里;
國慶去武夷山騎行,400多公里;
……
假期和爸爸一起的旅行成了家庭的慣例,與老爸一起商量目的地,制定旅行計劃,也成讓孩子們對假期更多了一份期待。
“今年暑假準備帶他們去臺灣環島騎行!”Go, Daddy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