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夜飯、看春晚、放爆竹、猜燈謎……除了這些文化習俗帶來的歡樂與幸福,過年對于孩子們來說,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領壓歲錢了。壓歲錢起源于漢代,最初的用意是辟邪驅鬼、保佑平安,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壓歲錢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羊年春節即將來臨,記者走訪了濟南從“40后”到“00后”的幾代人,了解了幾代人的壓歲錢變遷。
“40后”
花生、糖塊來壓歲
“我們那時候不興給錢,也沒錢給?!闭f起過年時的壓歲錢,出生于1943年的徐大媽告訴記者,她小時候家里的日子比較貧苦,家里大人處處省吃儉用。過年的時候,能做件新衣服就算家境不錯的了,不少家庭只能在孩子口袋里塞幾顆花生,便是所謂的壓歲了。“大年初一,我們去給長輩們拜年,他們就抓一把花生或瓜子裝在我們的口袋里,運氣好的話還能得到塊水果硬糖,但都攥在手里好長時間舍不得吃。”她說。
“50后”
2分壓歲錢很珍貴
“去年過年,我給了10歲的孫子200元紅包,我記得我10歲的時候也就2分錢的壓歲錢。雖然僅隔了一代,壓歲錢的分量相差了萬倍?!苯衲?3歲的李大爺說,他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年就可以有紅包,雖然只有2分錢,但可以買到糖果等零食,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東西?!澳菚r候都見不著成塊的錢,壓歲錢都是幾分幾分地給,1角、2角的都少見?!彼f。
“60后”
過完年收一沓毛票
1963年出生的張女士告訴記者,由于那時候剛剛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物資較為匱乏,一般不給壓歲錢,過年時,家里的長輩會弄點布料給我們做件新衣裳,就算是壓歲了,窮苦一點的家庭連件新衣服也做不起,包水餃吃個年夜飯就是過年了。
“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漸提升,家里的日子也慢慢變好,壓歲錢的數量也有了變化,上小學時,過年的壓歲錢就幾毛錢,幾家親戚走下來,一沓毛票能有三四元了?!睆埮空f。
“70后” 磕頭換來10元“大團結”
“70后”周女士對自己小時候收到的壓歲錢記憶猶新?!拔覀兗夷菚r候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每逢過年,長輩就用5角、1元的湊夠10元錢包個‘紅包’給我,厚厚的一沓,然后我再和他們換成一張‘大團結’,放到自己用掛歷紙疊的錢包里。”
李先生也是個“70后”,雖然在農村長大,但一張“大團結”的磕頭錢還是讓他記憶猶新。他說:“小時候農村還是很講究民俗的,孩子們在領壓歲錢之前,需要先向長輩磕頭、行禮,現在的孩子哪還懂這些,一伸手紅包就有了?!?/p>
“80后”
壓歲錢用來買摔炮
談起壓歲錢,出生在農村的小伙胡勇(化名)印象最深的就是過年的時候,和村里的小伙伴拿出壓歲錢來一起買鞭炮玩?!稗r村里的壓歲錢不多,一個孩子也就二三十塊錢,男孩子們就把錢湊在一塊去買鞭炮、玩具槍之類的,然后滿村里瘋玩?!彼浀?,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可以拿在手里的摔炮,摔得村里到處都“砰砰”響。
“90后”
百元大鈔塞滿錢包
2014年的春節過后,20歲的姜琪(化名)計算了一下她的“戰績”:“奶奶1000元、姥姥1000元、父母800元、姑姑200元、舅舅200元、姨媽200元、父母的同學好友們1800元,共計5200元。”
“一厚沓百元大鈔,錢包都塞不下,要是壓歲錢能直接微信轉賬就好了?!苯鞅硎?,如今互聯網十分發達,比起現金支付,“90后”更喜歡使用微信、支付寶等網絡錢包,“我有個同學,去年就是用支付寶收的壓歲錢。”
“00后”
給錢不如買個iPad
比起錢,“00后”更偏愛物?!昂⒆舆€小,對錢還沒有很清晰的概念,也不知道該怎么花,但現在孩子們喜歡的東西都價值不菲,并不比給錢輕松?!币晃患议L告訴記者,她的兒子今年9歲,正是調皮、愛玩的年紀,今年春節指定要一部iPad作為“紅包”,“去年給他買了一套玩具,也不便宜?!?/p>
在采訪過程中,有不少市民表示,壓歲錢雖然是一種春節習俗,但其原本的意義已消失不見,尤其是現在的“90后”、“00后”,只知道伸手拿錢,根本不清楚長輩為何要發壓歲錢,“紅包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能知道感恩?!毕嚓P鏈接
壓歲錢的由來
傳說古代有一種小妖叫“祟”,每逢年三十晚上都用手去摸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就會頭疼發熱,變成傻子。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怕“祟”來害孩子,便在年三十夜晚,拿出八枚銅錢與孩子玩,并在孩子睡著后,用紅紙包著八枚銅錢放在孩子枕頭邊,半夜“祟”出來剛要伸手時,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人們稱之為“壓祟錢”,因“祟”與“歲”諧音,便逐漸成了“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