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平邑縣平邑街道的小伙吳耀華在朋友眼中是個“怪人”,一個90后,喜歡收集舊物品。他從2006年開始集報,10年的時間,就收集了10多萬份報紙。由于藏品多,他受到了很多國內藏家的關注,現加入了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中國收藏家協會。為了讓這些報紙更大地發揮作用,吳耀華想捐獻一些報紙給公益機構或者個人用于展覽,讓更多人見證歷史。
吳耀華說:“讀這些老報紙就像看歷史劇差不多。”
從小就愛收藏 偶遇舊報當珍品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吳耀華從初中就開始搞收藏了,那時的他還是個“小鮮肉”。
據了解,吳耀華出生于1991年,受周圍影響,從小就愛好收集。“當時班上興起了幾個收藏興趣小組,也不知道怎么地,我就愛上了這一行。”吳耀華說,最初他主要收集郵票,后來又搞起了糧票收藏,“那時候手里沒錢,我主要是去舊貨市場上淘,只要我看中的,都要想辦法搞到。”
慢慢地,吳耀華的藏品從郵票、糧票擴展到舊書、老筆記本、小人書、畫冊,但最后,他選擇把報紙收藏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我是2006年的時候正式進入報紙收藏圈的,當時我17歲,以前雖然也收藏過,但不成系統。”吳耀華說。
吳耀華告訴記者,2006年,他在舊貨市場淘了一本舊書,回家翻閱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張1980年的經濟日報。“當時這份報紙在書本里夾著,發現后我仔細看了好幾遍,其中有一篇是報道當時兩會的,感覺很有意義,就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來。”吳耀華說,從此以后,他就愛上了收集報紙,“報紙和別的不一樣,這里面都是歷史,通常報紙記錄了當天發生的大部分熱點事件,有背景,有評論,有當時人們對事件的看法,是最直接的歷史證明。”
全國各地淘報 最開心的是“撿漏兒”
吳耀華告訴記者,最初收集報紙他只是作為剪報用,后來在相關專業人員的介紹下,得知報紙收集的重大意義在于原封不動地留存下來。
像很多搞收藏的一樣,“撿漏兒”永遠是大家的興奮點。
吳耀華告訴記者,自從工作后,他就從全國各地淘取報紙,將有用的留存。“淘到最多的一次是從江西九江市,當時得知有位藏友因搬家要出售報紙,我立即乘飛機趕了過去,淘取了從1950至1990年的人民日報、大公報等15種舊報紙3300多本,就在這堆報紙中,讓我撿到寶了。”吳耀華說。
吳耀華說的寶貝是他那份1911年的《申報》。“這份報紙存世很少,里面有重大內容,在圈子里,屬于罕見藏品。”吳耀華自豪地說。
他告訴記者,這份報現在要賣的話,能賣一萬元,但是他不會賣。“現在收到好東西越來越難了,我這些藏品要留傳下去。”
收藏10多萬份 想捐獻部分給“有緣人”
吳耀華告訴記者,他現收藏報紙號外960余種,文革小報1200余種,1950到1990年的各類報紙合訂本4100余本。“只要有空,我幾乎都泡在藏報室里,對報紙進行專題整理。這些報紙曾捐贈過學校,也送過人,但從未出售過。”吳耀華說。
吳耀華稱,報紙見光容易發黃變脆,需要做好防潮、防曬、防蟲等措施。“我收藏的報紙有10多萬份。為了讓這些報紙更大地發揮實際價值,讓更多的人從報紙中了解一段歷史,我想為公益事業做點貢獻,準備捐獻一部分。如果我市有公益機構或者個人需要開設展覽,我將免費提供。”吳耀華說。
來源:沂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