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回首2016。一路走來,既有乘風逐浪、披荊斬棘,又有驚喜不斷、成績輝煌,臨沂的經濟社會發展畫卷處處美景無限。這其中,精準扶貧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沂蒙曾在我國扶貧開發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臨沂時深情地說:“要緊緊拉住老區人民的手,絕不能讓老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市委、市政府把脫貧攻堅戰定位為新時期的“孟良崮戰役”,高舉“開拓奮進”的沂蒙精神大旗,發揚老區人民不畏艱難、敢于拼搏的頑強作風,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全力吹響“全面小康”的勝利集結號,讓老區貧困群眾同步邁入小康社會。
在這一年里,我市堅持“摘窮帽”與“拔窮根”并舉,村增收與戶脫貧并重,我市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探索形成了“一村多業、一戶多策、一人多崗”的脫貧攻堅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2016年,市、縣兩級財政共設立扶貧開發專項資金3.71億元,全市達到脫貧標準的貧困人口29萬人,超額完成年度脫貧任務。
在郯城縣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丁溝四村,身有殘疾的村民劉成芝告訴記者,她想出去打工掙錢卻沒有力氣。得知她的情況后,掛職該村的第一書記李志民幫她申請了小額貸款,還幫忙聯系了肉兔養殖項目。“2016年我就賣了5000多塊的兔子錢。”劉成芝說,村里像她這樣的脫貧戶還有30多戶。
黨建扶貧是我市的特色和亮點。我市在機關層面實施“百千萬”沂蒙老區脫貧攻堅行動,動員廣大領導干部結對幫扶貧困鎮、貧困村和貧困戶,落實脫貧責任。今年以來,第一書記累計爭取幫扶資金7.7億元、招商引資5.4億元,幫助流轉土地3.8萬畝,新上集體增收項目555個,化解村級債務276.5萬元。目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到位率和干部駐村幫扶到位率均達到100%。
我市按照“六個一批”“五個精準”的要求,因需施策、靶向治療,從產業、社會、教育、旅游、醫療等多個方面著手,全面落實扶貧措施,讓貧困群眾增收有門路、脫貧有保障。2016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6.7%。
農村產業不強,鎮域縣域經濟薄弱,怎么辦?我市堅持把培育發展農村現代產業體系作為脫貧攻堅的務本之策和長效之舉,扎實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探索“一村多業、一戶多策、一人多崗”的產業扶貧新路子,把貧困群眾拉進產業化鏈條,實現就業增收、脫貧致富。
針對貧困村立地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的情況,我市通過分類施策、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大力加強貧困人口集中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為實現整體脫貧提供有力支撐。
2016年,裴懷零老人和村里的500多戶鄉親走出了祖輩居住的山村崔家溝,搬到了費縣朱田鎮駐地的濱河社區。社區內一棟棟紅色的樓房整齊美觀,超市、衛生所、休閑廣場等一應俱全。“現在這生活過得比以前好呀!”老人笑得很開心。目前,全市扶貧易地搬遷完成投資4.35億元,有7298名群眾(貧困群眾1799人)實現整體搬遷入住,其中“一點兩區”已搬遷1130戶、3618人,其中貧困戶404戶、1093人;有1.2萬戶、2.17萬貧困群眾實現預脫貧。
對于老年貧困群體等,我市強化兜底保障,目前全市符合條件的老年貧困人口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44.2萬名貧困居民已全部參加居民醫療保險,享受農村低保、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的貧困戶占貧困戶總數的63%。為11.9萬名80歲以上低保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1.51億元,為1.7萬名困難失能老年人發放護理補貼2306萬元。
此外,我市還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家庭等扶貧力量,聚集更多社會資源參與脫貧攻堅,通過共幫共扶、共建共享,探索共建共享新模式,努力解決政府公共服務不足的問題。啟動“沂蒙志愿扶貧計劃”,動員上萬家志愿家庭開展結對幫扶,已有12673個志愿家庭結對6553個貧困家庭。在全省率先建立愛心眾籌公益捐贈平臺,設立180余個鎮村、社區愛心物資集散和分發點,目前累計接受社會捐助物品80多萬件、惠及貧困群眾5.3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