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要位置發表標題為《青島 做厚家底做足成色》的文章,點贊青島實體經濟,細說青島經濟升級換擋之路。
文章認為,“深耕先進制造業,積聚創新新動能”的青島,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青島現象”和“青島模式”。

人民日報該篇報道全文如下:
春節前夕,山東省青島市宣布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11.29億元,昂首挺進“GDP萬億俱樂部”,成為全國第十二個國內生產總值跨越萬億元的城市。
5年來,青島國內生產總值連續跨越千億級臺階,終破萬億元大關。青島經濟的成色,從青島港出口產品的變化中可窺一斑。如今,以動車組為代表的高端機械裝備,取代水泥、紡織品等低附加值產品,成為青島港的出口新星,折射出青島實體經濟換擋升級效果顯著。
實體經濟是一方經濟發展的“家底”。當人力、土地成本優勢趨弱,經濟進入新常態,如何讓“家底”更厚實?青島一手抓規模與轉型,一手抓創新與技改,推動實體經濟加快向新興、藍色、高端和智能方向發展。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青島近年來著力推動大企業、大項目甚至全產業鏈轉型升級,投資2639億元助力436個工業大項目淘汰落后產能,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打造軌道交通、機械裝備、電子信息等10條新型工業千億級產業鏈。青島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2016年,10條新型工業千億級產業鏈完成產值13840.2億元,同比增長6.3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75.7%,為經濟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提供了重要支撐。
建立產業集聚區,發揮集聚效應,是青島推動實體經濟換擋升級的又一法寶。在青島城陽區棘洪灘,曾經荒蕪的鹽堿地,如今已集聚中車四方、龐巴迪等100多家整車裝備及零配件配套企業,形成軌道交通裝備上下游產業鏈,可生產各種型號的動車組,成為聞名遐邇的“動車小鎮”,中國高鐵路網上的一半動車組誕生于此。目前,青島已培育6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市累計建成各級產業集聚區50個。
“實體穩則經濟穩,制造業是最重要的實體經濟?!鼻鄭u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說,“對實體經濟發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深耕先進制造業,我們的‘家底’就會越來越厚實?!?/strong>
青島加快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開張半年多的青島國際院士港,已引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光電子學與激光技術專家周壽桓、中國3D打印專家盧秉恒等10多位中外院士,他們將在青島進行項目研發與轉化。
“引進一個院士,帶來一個團隊,落地一個項目?!鼻鄭u國際院士港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都文杰說,通過院士創新創業活動,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千億級產業鏈,助力青島實體經濟發展更上層樓。
結合“互聯網+”戰略,青島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讓傳統產業有了新氣象。打開青島紅領集團的手機APP“魔幻工廠”,西裝的個性化定制之旅由此開啟。大到面料、款式,小到一顆紐扣,都能自選,還能自己設計,并有著裝顧問答疑解惑。這條定制服裝的生產線整合了數據驅動、3D打印、實時交易等于一體,讓紅領集團成為服裝定制領域的佼佼者。
新的起點,有強勁實體經濟支撐的青島,發展后勁更足。前不久,青島選取91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調查,企業景氣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均在150%以上。
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關注具體某一個城市的創新發展,并不多見。要知道,就全國而言,邁入萬億俱樂部城市已經有12個,與青島政治經濟位次相似的城市有更多。
尤其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2015年10月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青島,創新跨越三道坎》的文章,向全國介紹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青島模式。

2016年6月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標題為《青島:推動“知產”變資產》的文章。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青島模式再次進行了深入報道。
那么,人民日報為何如此“看重”青島的經濟轉型和創新?
青島近幾年的經濟發展究竟有什么獨特之處?
其實,早在去年8月份,國內各個城市陸續公布2016年上半年GDP名義增速之后,青島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根據名義增速的統計結果來看,南方城市增速較快,而北方城市受制于第二產業的低迷,拖累了整體的增長,增速普遍在8%以下,其中鄭州和大連的增速分別只有5.22%和3.78%。
青島則成為北方城市中的領頭羊,7.94%的名義增速不僅高于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還高于廣州、南京、蘇州、東莞、佛山等城市傳統制造業的強市。
隨后,2016年9月,新華社派出10多人的團隊來青島,專門解碼“青島制造”。
針對某一個地區進行深度報道,派出如此多的人員,近幾年,在新華社只有中關村和深圳享受過類似待遇。
等到2017年1月中旬,中央財辦舉行了一次座談會,“研究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問題”,青島派人參加。
中央財辦是一個正部級的機構,是國家領導人的“智囊團”,而這次座談會的重點,就是研究振興實體經濟,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國家戰略(警惕經濟“脫實向虛”)。
青島此次進京匯報振興實體經濟的成就、經驗,說明了中央對青島在實體經濟、青島制造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十分認可。
青島的實體經濟,有一條主線,這條線就是“10條千億級產業鏈”。包括海工船舶、汽車、家電、電子信息、軌道交通等等。代表企業包括中車四方、海西重工、建設中的一汽大眾(華東)制造基地等,每一個都是大塊頭。尤其是中車四方,直接讓棘洪灘成了“動車小鎮”。
很多人喝過青島啤酒,很多人用過海爾、海信的冰箱、彩電、空調,但是很少人知道青島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的成就。
例如,青島生產的高速動車組整車已經約占全國66%的份額。

再比如海工船舶,1月9日,“大橋海鷗”號起重船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交付使用。這艘起重船起重量3600噸,主鉤最高起升高度距水面以上110米,是目前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這艘起重船被媒體和網友稱為“神器”,它將趕赴福建,助力建造世界在建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平潭大橋。
同時,青島在自身優勢產業基礎上,還引進了一汽、空客等能帶動整個產業集群發展的高端制造項目。
據了解,為了讓一汽大眾華東生產基地項目順利落地,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曾5次赴長春,一汽被來自青島的真誠和熱情打動,雙方關系越來越好,一汽大眾(華東)制造基地最終落地青島。
所以,去年下半年李群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底氣十足。他說,青島市在發展制造業過程中,牢記國家責任,以研發、制造“大國重器”為己任:圍繞“國家海洋權益”,大力發展深遠海大型海工裝備,使我國海洋平臺屹立于南海;圍繞“中國高鐵”,大力發展先進軌道交通,讓“青島高鐵”奔馳于全球。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青島把經濟轉型升級放在第一位,但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第二產業在轉型升級后動力得到完全釋放,青島經濟增長的后勁更是非常值得期待。

最終,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1月24日下午,青島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16年,青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011.29億元,增長7.9%,緊跟杭州和南京,成為全國第12個GDP總量跨越萬億元的城市。
或許,很多人要說,GDP并不能說明啥,畢竟,全國人民都知道GDP數據里面有水分,又容易被操縱。
然而,青島的GDP的確是依靠實實在在的產業支撐與富有遠見的規劃促成的,成色十足!
如果說GDP水分太大,很難看出一個城市經濟的真正面目,那么,國稅數據相比GDP來說,要可靠的多吧。
其實,反映一個城市經濟現狀,尤其是實體經濟發展是好還是壞,有一個最難摻水分,最難造假,也最有說服力的“干貨指標”,那就是——國稅。
因為沒有人也沒有企業吃飽了撐的,去多報利潤和收入,多繳稅。
GDP數據統計局可以“多報”
但是,稅收你無法改變,是要靠真正的實體經濟支撐的,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所以,一些GDP看起來很好看的城市,卻很少提稅收,如果看了稅收數據,就會明白,青島的GDP含金量,究竟有多高!

注:國稅數據都包含了海關代收,長沙的剔除了煙草數據。(圖表來自格隆匯)
從上面這個表格可以看出,在2016年全國GDP排名前15名的城市中。青島以14%的GDP含稅量,力壓天津、蘇州、成都,排名第五,僅次于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
微信公號“港股那些事兒”對此評價說: 青島、寧波、廈門這些港口城市,“干貨較多”,而排名靠后的稅少的就明顯多起來了??梢姡珿DP越低的城市,越傾向于報一個較高的GDP數據,就像女明星的身高,172的一般說自己174,而154的總是說自己165。
當然,比GDP含稅量更有說服力的,那就是人均國稅。
人均稅收數據最能清楚地看出,誰是真的“胸”狠,誰只是填塞的人工硅膠。

同樣,在人均國稅排名方面,青島的人均含稅量同樣高達1.49%,不僅排名非??壳?,更把天津、重慶、成都、濟南、鄭州遠遠落在了后面!
這兩個數據,剛好印證了人民日報今天在頭版聚焦“青島現象”文章中的判斷——做厚家底做足成色,青島在實體經濟尤其是高端制造業方面,換擋升級效果顯著,有強勁的實體經濟支撐,發展后勁十足,萬億GDP含金量十足!
由此觀之,青島在實體經濟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業方面的綜合實力,其實早已進入全國前十,甚至排名還要靠前,大概在第六第七名的樣子。
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或者沒注意青島近5年來在高端制造業方面的布局,面對中部城市這幾年的加速崛起,甚至不少青島人還妄自菲薄。
即便是在青島環灣型國際大都市的框架雛形已經顯現,千萬人口特大城市的城鄉總體規劃布局面前,依然心存疑惑。
殊不知,青島,正處于加速度的前夜
一切,才剛剛開始而已
◆半島都市報微信
◆編輯:yiyi/金魚
來源: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