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記者從市“創森”辦公室了解到,剛出爐的《山東省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5》(以下簡稱《規劃》),在分析聊城市城市森林建設成就、本地資源條件、與國家森林城市指標的差距、存在的問題、用地潛力等基礎上,秉承“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宗旨,圍繞聊城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總體目標,著重做好“水、綠、潔”三篇文章,遵循“江北秀美水城,宜居森林聊城”的建設理念,中心城區城市森林建設空間布局確定為“一心、一環、兩帶、多園”。

  城區布局“一心、一環、兩帶、多園”

  《規劃》以2015年為基準年,建設期限為2016年—2025年,分三期進行。其中近期為2016年—2018年,中期為2019年—2021年,遠期為2022年—2025年。規劃期內在聊城中心城區進行城市道路綠化、環城防護林景觀林建設、河流帶狀綠地建設,形成城市森林網絡骨架支撐,將城市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和單位附屬綠地連接成有機整體。中心城區城市森林建設空間布局確定為“一心、一環、兩帶、多園”。

  “一心”:指中心城區內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融合地方歷史文化加強東昌湖濕地公園內生態文化的建設,完善健身游憩步道及其他基礎設施,將東昌湖打造成為中心城市“綠心”。

  “一環”:指制約城市線性擴張、起到隔離和防護作用的環城林帶,規劃由S706、S316的通道綠化構成,建設成為環城防護景觀綠帶,在注重防護、隔離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設片狀休閑綠地,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

  “兩帶”:指城區內由京杭大運河、徒駭河及沿河兩岸的帶狀防護、景觀休閑綠地組成的城市發展帶,打造成為連接城市和郊區的重要生態廊道及市民親近濕地、休閑健身的重要場所。

  “多園”:指城市內的人民公園、九州公園等大型公園綠地、片狀或塊狀的街區游園、單位附屬綠地、小區綠化等,是城區城市森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生態防護、景觀美化、休閑游憩、文化宣傳等多功能于一體。

  城區規劃期內將新建15處公園綠地

  記者注意到,《規劃》根據聊城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中心城區現有的公園、綠地將難以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休閑游憩的需要,應進一步增加綠地面積,提升綠化覆蓋率,新建、改建一批高標準的公園、游園、街區綠地等,平衡綠地分布;提升小區、單位等附屬綠地;與城市主干道及街道綠化、環城防護景觀林帶、水系綠化形成有機結合的整體。

  結合舊城改造,對現有公園綠地進行改建和擴建,完善基礎設施,補植、更新部分喬灌植物;在新城區建設中,通過科學布局新建公園綠地、游園和街區綠地,平衡城市綠地分布,能基本滿足市民出行500米有休閑游憩綠地,進一步完善公園基礎設施,提高景觀效果。適當增加雕塑、藝術小品、宣傳欄(牌)、石刻、樹木標牌等,以反映聊城市獨特的自然、歷史與人文文化。公園綠化應保留原有長勢良好的植物,補植、更新觀賞價值較高且不易受病蟲害影響的喬、灌木,按照近自然的模式進行植物配置和養護管理。樹種以銀杏、國槐、雄性毛白楊、垂柳、紫薇等為基調樹種,采用喬灌草立體配置,構建結構合理、健康穩定的城市公園綠地。

  近期規劃建設的中心城區主要公園綠地有:改建鳳凰苑植物園一期(松桂大街北、水城大道東),完善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新建九州洼濕地公園(長江路南、中華路東)、古城區小西湖(古城區西南角)、周公河濕地公園一期(周公河南、衛育路東)、翠竹公園(向陽路東、財干路南)、西郊公園(西關街南、城源路東)、依綠園(古城西北角);中期改建人民公園(花園路),新建蓮湖公園(高速公路南)、金龍湖公園(徒駭河南、水城大道東)、文苑公園(柳園路東、文化路南)、西姚公園(益民胡同東、振興路南);遠期新建櫻花園(緯三路南路、二干渠西)、綺園(古城東北角)、擷翠園(衛育路東、電大路南)、傅氏公園(水城大道西、鳳城街北)、玉皇皋公園(小東關街北、花園路西)。

  市域“一心、一軸、三網、七區、八場、多點”

  《規劃》根據聊城市的自然環境條件、生態格局、城市發展趨勢等因素,結合森林資源、濕地資源以及人文歷史文化資源,確定聊城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市域空間布局為“一心、一軸、三網、七區、八場、多點”。

  “一心”:指以市中心、各縣(市、區)中心、各鎮中心、村中心為森林城市建設的中心區域。規劃在各縣(市、區)中心城區建設高標準的城市公園綠地、城市道路綠化、城市環城林帶建設、城市水系廊道建設等,并結合聊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開展城市生態文化建設;在各鎮、村建設各具特色的森林文化小鎮、森林生態小鎮。從而實現以市中心、縣中心、鎮中心、村中心為主體的森林城市體系。

  “一軸”:指以貫穿陽谷縣、東昌府區、臨清市的京杭大運河為生態景觀軸,通過大運河沿岸防護景觀林建設、生態休閑旅游開發、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形成城市森林生態體系的主軸線,從而帶動大運河沿岸各縣、鎮、村的森林城市建設。

  “三網”:指主要通過城市森林網絡建設工程,對市域內的水系林網、道路林網、農田林網進行高標準綠化,將各縣、鎮、村有機連接起來,充分發揮森林網絡的景觀和生態功能。通過“三網”建設,形成“林田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連”的森林生態網絡,構成比較完整的森林城市生態系統。①水系林網:對黃河、馬頰河、漳衛河、徒駭河等境內的主要河流,建設生態防護林帶,形成多層次的綜合水網防護林體系,發揮其涵養水源、凈化水質、減少水土流失、護岸、護庫、護渠的作用。②道路林網:在鐵路、國道、省道、高速公路,以及縣、鄉、村級道路兩側,實施綠色通道建設工程,選用能夠凈化汽車尾氣,除塵降噪作用強,既能穩固路基又能美化環境、增強行車安全的樹種,大力開展綠色通道建設,重點抓好新建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兩側綠化,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生態和經濟效益兼顧的綠色景觀網絡。③農田林網:在基本農田周圍以路、溝、渠、堤、宅邊為骨架,營造農田防護林網,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障農作物豐產穩收。

  “七區”:指聊城市下轄的臨清市、茌平縣、高唐縣、冠縣、莘縣、陽谷縣和東阿縣七個市、縣城區內城市森林建設,包括城市公園建設、城市道路綠化、城區內水系綠化等,大力改變城市風貌,改善各城區人居環境;并結合各市、縣的文化傳承,通過不同的方式,塑造各市、縣的城市森林生態文化內涵。

  “八場”:是指以市域內八大林場為建設重點,通過對林場的提升、改造,促進市域內的林業發展,從而帶動周邊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生態公園以及鄉鎮、村莊的人居環境建設。八大林場結合自身條件發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休閑體驗基地、生態旅游基地,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林場。

  “多點”:指市域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苗圃、經濟林基地、美麗村莊等。因面積相對較小,多呈點狀分布。應以這些點狀綠化空間為亮點,打造野生動植物良好棲息地和市民理想休閑地,并通過道路、水系進行有機銜接,逐步形成片區化、層次化的綠化空間,最終實現區域綠化效果,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聊城晚報記者 陳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