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就在濟南的小伙伴們騎著共享單車,熱烈討論多久就能“嘗鮮”共享汽車時,“友友用車”發布了“停止運營公告”,就像突如其來的一場“倒春寒”,給共享汽車行業潑了一盆冷水。最近,由于共享單車的火熱,共享汽車也被視為投資領域的下一個風口,這盆冷水潑下,也給業內提了一個醒:風口的肥肉不是誰都能咬一口。

  A“友友用車”倒在初春

  據悉,成立于2014年3月的“友友用車”前身是“友友租車”,初期以P2P模式切入私家車共享領域,2015年10月正式更名為“友友用車”,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業務。

  截至2016年上半年,“友友用車”自有車輛300輛,分布在北京寫字樓、小區、郊區等地近70個網點。有消息顯示,去年8月底,“友友用車”北京運營車輛僅剩下200輛,運營網點減少至50個。

  3月10日,“友友用車”發布的停止營運公告顯示:由于之前簽署的投資款項未如期到位,為切實保障廣大用戶的利益,管理層經過慎重考慮,決定退回所有用戶賬戶存款,停止運營。而“友友用車”此前發布公告稱,平臺曾拿過兩輪融資,累計超過2000萬美元,投資方包括易車、光速安振、險峰華興和天使投資人王剛等。

  “友友用車”停運后,有業內評論稱,共享汽車有較高的行業門檻,資本、資源、人才和運營四方面缺一不可,創業型的互聯網公司做好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并不容易。

  B 難以實現隨借隨還

  “友友用車”關停,根據自身說法主要是由于資金的問題,但現有共享汽車模式的體驗痛點也不容忽視,如不解決好,共享汽車發展恐怕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以記者的親身體驗為例:日前,記者在北京下載了一家共享汽車APP,上傳身份證、駕駛證,交納699元押金后,獲得使用資格。這家平臺的車輛采用定點取還車的模式,取車和換車必須到指定網點。記者選定好取車地點后,在目的地附近找還車點時,發現距離1.2公里左右的兩個點都顯示“滿”,只能選擇2公里以外的另一還車點。而根據導航的提示到達還車點時,由于不熟悉,停車場也沒有明顯的提醒標志,導致又多繞了一圈才停下,之后又騎摩拜單車10多分鐘才到達目的地。整個行程1小時9分鐘,25公里的距離,加上異地還車費、不計免賠費等共花費47.9元,略低于打車的花費。

  北京有效運營的10多家共享汽車平臺中,也有的打出了“隨借隨還”的旗號,但除要收取異地還車費,下一位使用的租客還要付上一次停車產生的停車費,有人取車時光停車費就支付了40元。

  C 今年或出現投資高峰

  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出行行業接連成為投資風口,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但共享汽車仍被不少人看作下一個風口。

  知名咨詢公司羅蘭貝格也曾預測,未來5年內,單中國這一市場,汽車共享的年增長率會達到80%——中國持有駕照人數將比民用車輛數量多出1.4億,而汽車共享在中國的需求量理論上來說會比許多國家更高。

  在“共享汽車”領域,大多采用新能源車,而這在政策上也具有一定的利好。目前,包括山東在內,廣東、上海、四川、江蘇、浙江等地政府都在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有業內人士甚至表示,2017年是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的關鍵年,資本也會在今年出現入局投資高峰。

  不過,正如有人提醒的那樣,風口的肥肉不是誰都能咬一口,與其他共享經濟項目相比,“重模式”的共享汽車劣勢太多:資金問題、牌照問題、停車問題、交通問題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共享汽車真正成功。如果解決不好上述問題,“友友用車”之后肯定還會有更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