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祭英烈在學校比較普遍,但要被全面接受還有困難。
齊魯晚報記者李云云
葬禮三天變一天省下不少錢
在商河有一個傳統,很多需要遷墳的人會選擇在清明為逝者遷墳,讓其入土為安。張先生一家,將逝去十多年的爺爺從殯儀館的祠堂遷至買好的公墓,成了他家今年清明的大事。張先生說:“讓爺爺入土為安,是奶奶的大事,說了好久了,家里人商量了一下,決定今年清明辦。”
作為80后的張先生,對于家中的“白事”流程一概不懂,聽父親說流程還挺復雜,需要提前祭祖、糊紙草、通知家中親人等,這讓張先生小兩口犯了愁。“之前沒有經驗,也沒有太多時間去準備,就怕把事情搞砸了。”張先生去買墓地的時候,特意向工作人員咨詢了一下,工作人員的話讓張先生長舒了一口氣。工作人員告訴張先生只需要在殯儀館的祠堂將骨灰取出,放置公墓祭拜一下就可以了。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張先生4月4日上午來到殯儀館,簡單祭拜了一下,將骨灰取走,放進已經買好的墓地,在指定位置擺上貢品,擺上紙花,張先生一家和家族中的長者鞠躬祭拜,整個遷墳過程就算完成了。張先生老家的伯父說:“現在的流程比以前簡化了不少,省事多了,大家都覺得活著好好照顧,死后一切從簡就行。”
張先生的伯父談到,在他們村里不只是遷墳流程簡化了,就連葬禮也由原先的至少三天變成了如今的一天。開始“當天逝去當天埋”,不準燒紙草,不準吹哀樂,大大節省了村民的喪葬費用。張先生的伯父給自己算了一筆賬,原先酒席錢、棺材錢、紙草錢、喪樂儀仗隊的演出錢大約花費近萬元,現在只需要兩三千元就能完成喪葬儀式,村民可省下喪葬費用數千元。“省下錢,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好好孝順比啥都強。”張先生的伯父如是說。
新興葬禮網上祭拜漸漸吸引人們注意
在給爺爺遷墳之前,張先生的奶奶曾對張先生說:“要是你爺爺還活著,我倆就商量商量海葬啥的,省得麻煩你們。”原來,清明前期,電視臺正在播放現在流行的海葬、鮮花葬等新興葬禮方式,吸引了奶奶的注意。張先生一家離開老家五六十年,家中不像村里人有集中的墓地,奶奶覺得買墓地有點“麻煩”。張先生的奶奶無奈地說:“雖然知道這樣比較麻煩孩子們,但是我得讓老伴入土為安,其實現在的海葬啥的就挺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同時,還能節約土地。”
忙完遷墳的事情,張先生還得幫著上一年級的孩子在網上祭拜。張先生談到,學校的老師給孩子布置了作業,讓孩子了解清明習俗,進行網上祭拜。當張先生幫兒子完成作業之后,發現網上祭拜還挺好。“網上送點花束,表達一下自己的哀思,也挺好的,不一定非要去墳上燒紙。”
當張先生將自己的想法發到朋友圈之后,引起了朋友圈的熱議,張先生的同齡人都表示可以理解。遠在廣州上學的表妹還告訴他,從上大學開始,她每年清明都用這種方式祭祀家中的逝者,表妹留言“雖然我身在遠方,但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那些離開我的親人。”
當張先生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中的姑姑阿姨時,出現了一片反對的聲音。張先生的姑姑說:“這樣哪行呢,要給老人燒點紙錢,不然在那邊沒錢花。”清明期間,記者沿著省道316轉了一圈,發現上墳燒紙錢的現象還較普遍。市民王女士說:“村里人這么多年一直這樣做,總覺得自己不這樣做,心里不踏實,雖然現在倡導移風易俗,但要是真的實行,估計還得需要一段時間。”
清明除了祭祀還有插柳等習俗
在很多人的記憶里,祭祀一直是清明節的主角。隨著“三天小長假”的流行,正值春暖花開之時,清明節不少人選擇了外出游玩。市民李女士笑稱,“清明要是沒空出去玩,就去看看朋友圈,朋友圈里也能逛遍祖國大好河山”。
李女士談到,她有的朋友爆照,在游泰山看日出云海,有的朋友爆照在烏鎮體驗漁歌唱晚,有的朋友沒時間遠去,濟南一日游也上傳了不少芙蓉街的美食。4月3日,李女士陪著婆婆回家祭祖,沒時間外出,本想4日帶著孩子去殷巷鎮李桂芬村的梨林看看,結果下起了雨。李女士說:“自己沒出去挺遺憾的,不過看看朋友們發的朋友圈,也挺熱鬧,就當自己出去玩了一場了。”
李女士的女兒在商河縣第二實驗小學上學,清明期間,女兒去烈士陵園祭拜英烈,除此之外,學校還給學生講了清明插柳的習俗,舉辦了拔河比賽。結果女兒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給李女士講清明習俗。李女士說:“其實,清明不只有祭祀,讓孩子多了解點習俗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