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7種類型的腫瘤,不管多么復雜,十幾秒鐘就可以出具全球頂尖的診療方案。”4月27日上午,青大附院和市立醫院正式成立“沃森智能腫瘤會診中心”,借助被稱為“機器人醫生”的沃森大數據系統,醫生只需十幾秒就可拿到具有全球頂尖專家經驗的個性化診療方。
輸入病情給出診斷只需10秒
Watson(沃森)以IBM公司創始人命名,是IBM公司2007年研發、用來診斷治療疾病的智能診療系統,又被稱為“沃森腫瘤專家”。有人叫它“機器人”,也有人稱它“人工智能系統”,更準確地說,它是一名“醫生助手”。
27日,青島市立醫院和青醫附院兩家醫院在啟動儀式現場分別進行了腫瘤會診中心的揭牌儀式,這是在中國醫院的首次重磅落地。
當天上午,青島市立醫院診療中心就迎來了首批兩例腫瘤患者,一名正處于哺乳期的36歲胃癌患者和一名69歲的肺癌男性患者。青島大學醫療集團副院長、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資深科學家張曉春詢問了胃癌患者的病史后,將病情關鍵字傳輸給了“沃森”。
片刻檢索后,“沃森”呈上了患者的初步診療方案,只見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了3條治療建議。這三條建議分別用三種顏色表示:綠色是推薦方案,橙色是參考,沃森覺得合理但要慎重考慮,紅色方案不推薦。每條建議后面都有權威文獻,作為支持或者反對的理由。醫生選擇某個治療方案后,“沃森”還會給出詳細數據,包括采用此方案的病例數、生存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等,幫助醫生總體評估方案療效及風險。從醫生輸入到“沃森”輸出,僅僅用了十余秒的時間。
三月一升級, 不斷“本土化”
這十余秒的時間里,沃森都干了些什么呢?在患者看不見的網絡時空里,它在龐大的數據庫里翻了全球最權威的醫學雜志、教科書和資料中的關鍵信息,然后反饋給了電腦端的醫生。
據介紹,僅需要十余秒,智能“沃森”便能閱讀3469本醫學專著,248000篇論文,69種治療方案,6 1 5 4 0 次實驗數據,106000份臨床報告,并根據醫生輸入的病人指標信息,最終提出優選的個性化治療方案。2012年,它通過了相當于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評定標準的考試。
張曉春介紹,盡管“沃森”如此智能,但它也只是醫生的得力助手,作出最終決定的還是醫生。在參考了沃森的治療方案后,張曉春量身定制,為正在哺乳期的祁女士修正了患者的用藥方案,將針劑調整為口服藥。“沃森只是給了我們一個指導意見,但它并不能識別這名患者正在哺乳期的特殊情況,所以我把其中一種藥進行了替換。”張曉春介紹。
目前“沃森醫生”的診斷治療范圍涉及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卵巢癌和宮頸癌治療領域。
IBM資深醫療顧問透露,目前他們正在對沃森進行“本土化”落地,將來沃森提供的方案中,不僅有來自國際腫瘤專家組的建議,還有國內專家的建議,讓診療方案更加豐富。此外,為了吸收最前沿的腫瘤診療信息,每三個月沃森還會對知識庫進行一次更新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