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協調推進和結對幫扶“三個機制”,實施一市對一縣、一縣幫扶一個鄉鎮的定向幫扶措施

  青海海北自我發展能力大大增強

 

 

 

 

  2010年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把援青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建立健全了組織領導、協調推進和結對幫扶“三個機制”,實施了“一市對一縣”的定向幫扶措施,特別是從2017年開始,威海市、臨沂市、聊城市、濱州市和門源縣、海晏縣、剛察縣、祁連縣又形成了一個縣幫扶一個鄉鎮的結對關系,援青工作合力持續強化。

  援建項目落實有力。制定了山東省“十二五”和“十三五”對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了工作的“責任書”、“時間表”和“任務圖”,力保各項舉措落實到位。實施了百余項涉及城鄉居民住房、城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基層組織陣地建設、黨政干部及農牧民培訓等各個領域的援建項目。

  產業援建有序推進。山東省把海北作為“第十八個市”,大力培育海北特色優勢產業,重點在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區、高原現代生態旅游示范區、特色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上給予了大力支持,提高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六年來,山東有20多個部門單位與海北簽訂戰略合作對口幫扶協議。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建成了一批改善基礎、惠及民生的好項目,推出了一批解決教育、衛生、民政、就業等民生領域問題的新舉措,集中解決了一些制約海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有效改善了全州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力促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智力幫扶深入推進。堅持派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對口援建以來兩地互訪5500多人次。一方面選派山東專家團、醫療隊、教師團等,來我州實地開展了服務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培養“本土型” 干部人才隊伍。截至目前,山東為海北舉辦各類培訓班264期,累計培訓8164人次,選派723名專家人才開展智力幫扶,安排海北選派的81名黨政干部和569名技術人員在山東省掛職鍛煉。 援建模式不斷創新。第三批援青干部到崗后,首次探索采用“師傅帶徒弟”模式帶動海北專業技術人才成長,首次組織了由旅游專家、旅游媒體記者及旅行社、旅游商品企業負責人參加的“四合一”綜合團隊到海北進行全方位對接,首次將構建醫療體系建設納入重點,首次實施城鄉規劃援青,首次將對口支援與精準扶貧結合。

  援青干部牢記使命,把藏鄉當故鄉,在推動援建項目、搭建援建平臺、促成干部人才培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實實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全州廣大干部群眾的歡迎和贊許。同時,嚴于律已,注重團結,服從管理,堅守崗位,慎獨慎微,做到了“受住艱苦、耐住寂寞,抵住誘惑、守住陣腳”,樹立了援青干部的良好形象。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以及省委“四個轉變”新思路、省黨政代表團赴山東省學習考察的有關內容為指導,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積極落實各項措施,以山東省對口支援自治州“十三五”規劃為主線,努力構建以經濟、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相結合的援青工作格局,力求實現“四個突破”。一是在扶貧攻堅上實現新突破。結合貧困鄉村的不同特點,因村選產業,因戶定項目,支持扶貧對象培育發展增收產業,努力構筑相對穩定、可持續的增收渠道。二是在產業幫扶合作上實現新突破。繼續加大產業支持力度,努力使每一個產業援建項目成為具有“造血功能”的好項目。積極推進兩地產學研合作,構建利益與風險共擔、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三是在智力幫扶上實現新突破。充分利用對口支援機制和平臺,加快推進各類培訓工作,注重引進支援方人才智力資源,重點邀請支援方專家學者來我州舉辦講座、開展巡回指導以及支醫、支教、支農、支企等活動。積極銜接做好我州高校畢業生在山東進行職業培訓事項。重點培訓教育、衛生、科技、廣電等專業技術人員和農牧民實用專業技術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和社會就業整體水平。四是在交流交往交融上實現新突破。逐步建立定期向支援方反映匯報工作機制和會晤機制,積極引導援受雙方地區、部門、單位之間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全力推動對口支援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