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兒童節。在這個據說專屬于自己的節日里,相當多的孩子依然忙碌著,忙著上課,忙著匯報演出,忙著接受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當然,同樣忙碌著的還有環繞在孩子周圍的父母們——忙著準備禮物,忙著張羅慶祝活動,忙著接送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

  諸般忙碌的背后,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渴想與祈愿,更不乏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急躁與慌亂。而正是緣于這種急躁與慌亂,越來越多的父母們曾經或者正在以愛的名義實施著對孩子們的“催熟”。

  唯恐孩子長得不夠快不夠壯,父母們千方百計讓孩子們的餐桌變得更豐盛。即便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盡可能地把據說富有營養價值的食物乃至補品推到孩子的面前,并滿懷愛心地催著他們吃下去。結果,在“茁壯成長”的孩子們中間,雨后春筍般冒出了許多營養過剩的肥胖兒童,各種有關兒童性征早熟的報道也是源源不斷時有耳聞。

  唯恐孩子學得不夠好不夠多,父母們殫精竭慮讓孩子們的課業變得更充實。在嚴格督促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作業的同時,還要在各種課外輔導班之間奔忙,巴望著這些課外“功夫”能幫助自家孩子提高成績、提升素質。在這種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的“運轉”過程中,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初中化,素質教育應試化。最終,經由父母們嚴格而執著的規訓,心智被“催熟”的孩子們逐漸喪失了最可寶貴的童趣、想象力和學習興趣,接下來,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恐怕還要喪失一份更加豐盈美好的人生未來。

  唯恐孩子顯得不夠潮不夠“貴”,父母們絞盡腦汁讓孩子們的“層次”與“朋友圈”變得更高級。比如,通過各式炫耀性消費來“定義”孩子的出身,從而完成跟“鄙視鏈”下端層級的“區隔”;調動各種資源,按照成人世界的某種邏輯,幫著孩子在班干競選、先進評比之類的競爭過程中勝出;頻繁帶孩子出入各種富有“價值”的社交場所,按照既定的價值觀加速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在這種對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催熟”過程中,正處于人格形成關鍵期的孩子們不僅會因過早過多接觸成人世界的“秘密”而淪落為眉目可憎的“小大人”,在隨后的日子里,這些“小大人”們很可能還要一次又一次地為本會更加美好的社會制造問題。

  關于兒童教育,盧梭曾有過這樣一句名言:“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以前像個孩子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在高度復雜多變的當代社會環境中,這位兩百多年前的法國思想家所推崇的“自然教育”思想或許已然暴露出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毫無疑問,尊重兒童成長內在的節奏,“按照孩子的年齡對待孩子”,這樣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敬畏。

  四年前的那個兒童節,一位女學者曾給自己剛滿一百天的女兒寫過一封后來常被人們誦讀的信。在這封長信的最后,這位母親深情地對女兒說道:“小布谷,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在此,也將這樣的話送給兒童節中的孩子們,愿他們的童年從此不再被“催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王學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