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蚊,除了蚊香、蚊帳、花露水這些傳統的方法之外,最近,市場上還出現了防蚊扣、驅蚊液等防蚊“神器”,因為隨身攜帶比較方便,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使用。可是7月2號晚上,青島市民徐女士的兒子卻因為一個防蚊扣住進了醫院。

2號晚上十一點多,徐女士帶著不到一歲的兒子,急匆匆地來到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急診室。原來當天晚上,徐女士一不留神,孩子就咬碎了戴在身上的防蚊扣。雖然徐女士馬上掰開孩子的嘴巴取出了防蚊扣,但還是有一些液體被孩子吞了下去。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徐靜說,當時來的時候狀態還行,孩子沒有嘔吐,沒有抽搐,精神反應還可以。接診的醫生因為考慮他誤服了,但是沒有辦法確定它的量,所以給他打了吊瓶,用了一些幫助毒物排泄,保護肝臟的藥物。
所幸孩子沒有出現明顯的癥狀,第二天一早就出了院。那么,防蚊扣的液體是什么?有沒有毒呢?隨后記者來到一家專門出售母嬰產品的商店,柜臺上擺著不少驅蚊扣。
在淘寶上,防蚊扣的銷量也不小,賣得最好的一款,月銷量達到了12萬,價格在幾元到一百多元不等。不過評價中不少消費者反映,防蚊扣沒有效果,還有人說孩子使用后出現了嘔吐的情況,有的防蚊扣出現了液體的外泄。

記者在購買的防蚊扣包裝上看到“萃取植物精油成分”“不添加DEET”“氣味清新自然安心使用”“防蚊效力持續60天以上”的說明,聽起來五花八門,那么防蚊扣到底能不能驅蚊?又是否安全呢?先來聽聽大家怎么說。
防蚊扣中的液體到底是什么成分?從包裝上只能看到出是植物配方,不添加避蚊胺,說明中標注的是香茅精油、薰衣草精油薄荷油等成分,而產品的注意事項中也寫明:避免弄破內膽以免精油外漏,如若外漏請馬上擦拭干凈并用肥皂清洗,如誤食請速就醫的字樣。記者打開包裝后,先是一股刺鼻的味道飄了出來,然后是粘乎乎的無色液體滲了出來,按照包裝上的要求,記者趕緊用肥皂洗了手。
青島市疾病防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科主任姜洪榮介紹,防蚊扣主要是各種精油的復合品,里邊含有醛類、酯類產品,成分比較復雜。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徐靜說,這些驅蚊類的東西,大部分都含有聚酯類的東西,這類東西最大的特點就是嗜神經的特點,也就是說它很容易侵犯到神經系統,所以它會容易中毒,會造成很嚴重的神經系統的損害。
盡管驅蚊扣的設計小巧方便,但畢竟對于孩子來說,衣領、袖口、帽子都是容易夠到的地方,另外在產品包裝上也標注著:請放置于嬰幼兒無法觸及的地方以免發生意外,嬰童需得在成人監護下使用,由此可見防蚊扣并十分不安全。記者還留意到,在產品的外包裝上多次提到不添加DEET成分,那DEET到底是什么呢?
姜洪榮說,這個DEET就是避蚊胺,也就是驅避劑的有效成分。防蚊扣很多都標明不添加任何DEET等農藥成分,其實對于不懂的老百姓來說是一個錯誤的信息。實際上一個合格的驅避劑,避蚊胺、羥哌酯、驅蚊酯,這是國家登記的三個有效成分,必須要有。
原來,不添加DEET的驅蚊產品,才是不符合國家驅蚊類產品的規定,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大火的防蚊手環,他們就做過實驗,實際上一點也不防蚊。那么這個今年火起來的號稱純植物的防蚊扣,到底防不防蚊呢?
姜洪榮說,真正的產品要經過很多的科學實驗,像這個純是精油,精油的話起不到防蚊的作用,沒有科學依據也沒有效,我們也多次做過實驗。
專業人士提醒,購買驅蚊產品,不能盲目注重宣傳和標識,更不能迷信商家的驅蚊效果,無論何時,對人體安全無害才是最基本的標準。
姜洪榮說,最好還是買國家有批準文號,正式的有國家登記的驅避劑,說明書要完整。另外還要看有沒有三證。
從今年的6月到10月,青島市愛衛辦將定期組織滅蚊行動,也希望這次的集中消殺效果能盡快顯現。現在的蚊子是越來越厲害了,有時候趴在身上趕都趕不走,隔著褲子都能咬人。對付蚊子,您有什么高招?如果被蚊子咬了,有什么好辦法?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