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遮陽棚”讓市民免遭暴曬之苦,得到一致好評。
7月12日,烈日炙烤著馬路上的行人。經十路舜耕路路口,4個新出現的遮陽棚令很多路人駐足觀看。
近日,泉城出現連續烈日高溫天氣。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對于非機動車和行人闖紅燈等不文明交通行為的管理進一步加強。在此背景下,該路口安裝的4個遮陽棚,立即引起市民和網友廣泛關注。
事實上,這并非我市首次試點安裝遮陽棚。3年前,本報曾刊發連續報道,呼吁路口設置遮陽棚。然而,當時不僅未能得到設置、推廣,就連當初已經出現的兩處遮陽棚,也因種種原因在一年多后撤除。此次升級版遮陽棚再現街頭,不少市民期盼能盡快在全市推廣。
行人等紅燈免遭烈日暴曬
12日上午,經十路與舜耕路交叉口,4個方向的遮陽棚已安裝完畢,今后在路口等紅燈的市民不用再擔心日曬雨淋了。交警還根據遮陽棚的外觀為它起了一個接地氣的名字——“白鷺遮陽棚”,寓意它像濟南的市鳥一樣“白鷺展翅”,為市民遮陽擋雨。
據了解,遮陽棚采用的是高級玻璃絲纖維材質,張力大、伸縮性強,使用壽命可達15年。東西方向的雙翼遮陽棚體量最大,長14米、寬9米,南北方向的單翼遮陽棚較小,長度不足10米。在經十路西向東方向的遮陽棚支架下停車線位置,還設有一組語音提示系統,每當有非機動車越線等待信號,就會發出“請退回停車線內”的提示音。
在此前,不少行人為躲避烈日,停在離路口數十米遠的樹蔭下等紅燈,更多的行人只能焦灼地忍受暴曬。遮陽棚的出現,給備受炙烤的路人提供了一片陰涼,雖然此處信號燈時間不短,但十余米長的陰涼基本可以覆蓋一個信號周期內在此等待的行人。
暴曬對交通行為影響明顯
對于能為大家提供陰涼的遮陽棚,受訪的多名行人均表示期待。有統計表明,市民對紅燈的忍耐是有時間限度的,大多數人在等紅燈超過1分鐘后會開始煩躁,如果在烈日下暴曬,忍耐度會更差,因此夏季闖紅燈的幾率比其他季節要高出10%-20%。記者隨機選擇了幾個路口觀察發現,烈日暴曬對行人交通行為的影響比較明顯。
11日9:30左右,烈日炙人。在解放橋路口,4個方向均有一到兩名交警或協管員在維持秩序。即使如此,在東向西方向非機動車道口上,大多數騎自行車或電動車的行人不顧協管員大聲提醒,闖過停止線,停在路口東北角法桐樹的樹蔭下等待信號。其他幾個方向的行人無樹蔭可乘,只能在驕陽下“蠢蠢欲動”,不時有匆忙闖紅燈者被協管員勸回。
此外,在建設路北口等多個路口,也存在類似現象。幾位行人對記者表示,每到夏天,等紅燈都是一種煎熬,很多時候實在太熱,看到沒車就顧不了紅燈了。“有的路口一個紅燈兩三分鐘,曬得實在受不了。”“成天呼吁慢行交通,但等個紅燈都這么痛苦,怎么慢行?”
中途夭折的兩處遮陽棚
這種對路口暴曬的吐槽和安裝遮陽棚的呼吁,多年之前就已出現。2013年,在天橋南和經七緯二路口,出現兩處遮陽棚。當時外省的杭州、石家莊等城市以及我省濟寧、棗莊、濱州等地,均已成規模安裝了路口遮陽棚。雖然利用率比較高,但我市這兩處遮陽棚不但沒有等來更多“同伴”,反而于2015年前后被拆除。
路口遮陽棚出現初期,在其他不少城市也出現過“建了拆、拆了建”的困難局面。有的剛裝上的遮陽棚一夜之間被城管部門拆個干凈,有的因遮擋信號燈和行人視線遭到交管部門反對……即使在城市管理較為精細化的杭州,遮陽棚也曾因種種原因,于2013年前后暫時缺位。
對當年我市兩處遮陽棚被拆除的原因,相關部門人士并未多談。據一位知情人士介紹,當時的遮陽棚安裝在路邊空地上,而且采用“廣告養棚”的模式,使其在推廣上面臨建設手續、戶外廣告審批、是否遮擋視線和存在安全隱患等多方面困難。
升級版遮陽棚能否推廣
對于“二次出山”的遮陽棚,歷下區交警大隊公共關系科科長吳子恒表示,我市創城工作進入關鍵階段,對非機動車和行人的闖紅燈等不文明交通行為的管理進一步加強。同時,近年來也一直在呼吁綠色出行。這就需要提高慢行交通參與者的舒適度,促進大家更加遵守交通法規,減少不文明現象。在考察了杭州的經驗后,將經十路與舜耕路路口作為試點,歷下交警向區政府提出了設置遮陽棚的思路,得到區里的大力支持。最終與歷下區文明辦合作,安裝了4個遮陽棚。
據介紹,升級版遮陽棚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在抗拉伸、防風等性能及安裝位置等方面均經過了專家論證,而且資金由政府承擔,不會出現廣告。對于市民大規模推廣的期盼,吳子恒表示,遮陽棚的設計就是本著長期存在和使用的原則,如果此處試點能形成社會共識,得到大家認可,將會進行推廣,但目前沒有具體時間表。
來源: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