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檢察機關與環保執法機關聯動 形成環保合力-新華網山東頻道

  山東郯城縣農民杜某等三人合伙共同出資建廠,在未辦理任何生產經營環保審批手續,無污水處理設施的情況下生產化工產品發泡劑1102噸,非法向地下排放四氯化碳超標的污水,致使相鄰紅校漁場的魚類大量死亡,紅校漁場地下水污染事件環境損害費用總計1280余萬元。經郯城縣檢察院提起公訴,今年初,郯城縣法院以污染環境罪分別判處杜某等三人有期徒刑三至四年不等,并處罰金。

  據了解,省檢察院與公安、環保、林業等部門建立聯系人制度,聯合對辦理污染環境犯罪案件明確了證據標準和要求。省檢察院與有關執法機關聯合會簽意見,構建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兩法銜接”長效機制,形成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工作合力。

  濟南、日照、臨沂、德州等地檢察機關探索創建行政執法檢察監督信息共享平臺,與環保、12345市民熱線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系統,及時掌握環保部門行政執法情況,有效破解環保行政執法檢察監督案件線索匱乏、監督手段狹窄等難題。莒縣村民撥打市民熱線反映,趙某經營的食品公司隨意排放生產廢水污染環境。莒縣檢察院迅速展開調查,向環保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其對污染企業及時查處。

  同時,全省檢察機關積極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在土壤污染防治、生活垃圾處理、飲用水安全等民生領域,辦理了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結合辦案督促關停非法排污企業74家,淘汰了一批高污染低端落后產能,推動了相關產業結構升級和治污減排。

  在監督糾正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怠于履行職責方面,對于怠于履行職責的情形,通過檢察建議督促履職后,77%的行政機關能夠在一個月期限內積極整改到位并回復;對逾期不整改不回復的,各地適時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截至今年8月,共督促行政機關收繳涉及環保問題的行政罰款5863萬元,收回各類國有資產及專項資金397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