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山東網11月2日訊 (記者 姜瑞麗) 綿延五千余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漢字是偉大的,它已經植入到中華民族的記憶之中,成為一種不可磨滅的文化基因。摩崖石刻作為被書寫在天地之間的山崖上的漢字,更是與幾千年的漢字的命運緊密相連。11月1日,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外國友人傳統文化體驗活動來到位于濟南寬厚里的漢字記憶空間·石敢當摩崖藝術博物館,六位來自美國、巴基斯坦、也門的外國友人親手用一千多年前的漢磚體驗了傳拓的古老技藝,體驗穿越千年的漢字文化。

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于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連綿不斷,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
甫一進館,幾位外國友人便對館內清新典雅的布置充滿興趣,墻面上隨處懸掛的摩崖石刻拓片作品,古樸雅致的瓷器,在暖色調的燈光映襯下,獨有一種鬧中取靜的韻味。

來自也門的BEN DOHMAN 對中國傳統文化格外感興趣,已經在中國讀完大學又繼續讀研的他還是半個“中國通”,他不僅熟知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故事,還對老子、孔子的思想贊嘆不已,對于目前國內熱播的古裝劇以及當紅的演員,他也是信手拈來,聊起漢字來,他主動為其他幾位中文不好的同學當起了翻譯,他的知識面甚至讓館內的工作人員也刮目相看。在親手制作了幾張拓片作品之后,BEN DOHMAN一直贊嘆太喜歡了,一定要拿回家收藏。

石敢當摩崖藝術博物館作為國內第一家民政和文物部門正式注冊的公益性摩崖漢字博物館,在致力于中國漢字優秀傳統文化推廣的同時,建立了成體系多種類的漢字文化衍生品的相關文化產業。

石敢當摩崖藝術博物館館長王寶磊告訴記者,石敢當摩崖藝術博物館以“漢字+”為文化立意主題,同時用心打造了“漢字記憶空間”文化概念,致力于繼承發揚優秀中國漢字傳統文化,尤其是將山東摩崖石刻文化藝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推廣。結合館藏大量珍貴藏品,打造建立服務于教育和社會文化建設的博物館展示體系。

記者了解到,為了真正“讓文物活起來”,石敢當摩崖藝術博物館將館藏的漢字資源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衍生出拓片、茶葉、瓷器、絲綢、服裝等五大系列產品,同時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將絲綢和茶器等能代表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商貿產品,賦予新時期的漢字文化理念。這些產品不僅高度凝聚了“一帶一路”的文化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漢字元素,同時又符合國際審美,深受國內外受眾歡迎。

王寶磊說,希望通過展示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古磚文字拓片和實物,向大家展示漢字記憶的前世今生,在此基礎上打造漢字記憶空間文化體驗模式,喚起人們對漢字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