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養老問題的嚴峻性日益凸顯,而獨居老年人如何養老,更是成為當下養老問題的痛點和難點。近日,不少媒體報道了杭州的王阿姨和老伴邀請6對老人成功“抱團養老”的案例,一時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養老與每個人的利益切身相關,針對“抱團養老”的探討和關注也越來越多。
現象:“抱團養老”是養老服務業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現如今,老年人的經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對于精神層面的生活更為重視,而傳統的養老機構不能滿足他們精神生活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抱團養老”的方式應運而生。
對于廣大的老年人來說,“抱團養老”的模式能夠讓老人們聚在一起,生活上互相幫助、情感上互相交流,很好地滿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此外,相比居家養老來說,“抱團養老”更加利于老年人開展集體活動,在互相交流中增加生活樂趣,提高生活質量,使老年人不與外界脫節,在社會交往中實現個人價值,老人們可以老有所樂,為子女省去了后顧之憂。
發展:“抱團養老”新模式需要
任何新的養老模式的出現,都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誰來為老人的安全護航?”記者走訪時發現,大家普遍關注的是“抱團”老人的身體狀況問題。如,有一些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他們需要專業的護理人員,全是高齡老人的“抱團養老”幾乎不可能實現,而依靠年紀相對小一點的老人照顧高齡老人的方式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此外,不同的老人生活習慣上的也沖突,飲食習慣作息的不同,一起生活產生的生活費用的分擔等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解決。濟南市民李先生向記者吐露了心聲:“細想下來,我對‘抱團養老’還有很多疑慮,現在也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可以讓老人們去咨詢,不知道有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畢竟一旦出了問題誰也說不清楚。”
建議:市民應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
記者從濟南市民政部局了解到,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目前各地都是自發的、個人層面的行為,針對“抱團養老”模式國家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
“‘抱團養老’的出現也側面反映了人們對養老模式多樣性的需求,市民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濟南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濟南市正在嘗試社區居家養老一體化的養老架構,通過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機構、社會組織等作為支撐,建立起整個社區的老年人信息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了解到老人的身體情況以及需求,老人也可以自主選擇需要的服務。
記者了解到,濟南現有的養老格局為“9064”,有90%的老人居家養老,6%的老人進行社區養老,入駐養老機構的老人占了4%。也就是說,濟南部分老人還是更青睞于在家門口進行養老。
相關鏈接:盤點外國都有哪些養老新模式
記者了解到,最早的“抱團養老”來自四對美國夫婦,他們在子女相繼長大獨立、離開家后,一起買下了一塊靠近湖泊的廢棄草地,打造了四處相鄰的獨立房間,以這種相鄰而居的形式進行養老。
此外,德國流行的“搭伴養老”的同居模式也與“抱團養老”類似。這種同居并非是情侶意義上的同居,而僅是意味著在“同一間屋子里共同生活”,同居人數也不限于兩個人。這種新式的養老也使“讓我們同居吧”成為德國老年人中的流行話語。
和歐美相對獨立的家庭成員關系不同,在日本,開始流行一種“老少配”的“跨代同居”養老模式。主要是大學生借宿到空巢老人家里與老人共同生活,這種以互惠互利為基礎建立的同居新形式,也成為一種養老模式的新探索。
來源:中國山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