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即日起,大眾網采編人員分赴山東17市,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全面展示全省上下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生動實踐,充分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取得的重大成就。記者們深入基層,走近工人、農民、醫生、售票員等普通群眾,親身體驗他們的生產生活,傾聽來自基層的聲音,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深入報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多角度展示我省在經濟文化強省建設中的創新實踐。 

  我們將通過圖文、短視頻、手機直播、VR、H5等融媒體報道方式,在大眾網、大眾論壇、山東24小時新聞客戶端、山東手機報、@大眾網新浪官方微博、大眾網官方微信、大眾網17市分頻道全平臺推出報道。更多精彩,期待您的關注! 

  新春走基層[21]

  “菜販子”臨危受命任村支書 三年讓村民收入翻兩番

  時間:2月9日

  地點:濟南市章丘區繡惠街道

  記者:林忠禮 邢玉軍 王宗陽

  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總經理林忠禮帶領記者在章丘區繡惠街道進行新春走基層采訪。亓翔 攝

  臘月二十四,天寒地凍。在章丘區繡惠街道施家崖村的茴香苗大棚里,55歲的李理想穿著單衣干活都出汗。他咧著嘴笑著對記者說,“俺現在拿年薪了,一年3萬塊!這得感謝張書記,他辦合作社帶大伙賺錢。你瞧,今天分紅,每戶都能領一桶油、一箱菜、一包藕、一盒草莓、一提西紅柿……”

  老李口中的“能人”叫張恒起,44歲,曾是當地有名的“菜販子”,生意做得很紅火。2012年6月,在村民的殷切期盼下,他放棄自個的生意,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從“資深蔬菜批發商”到村黨支部書記,張恒起憑著一腔熱情和真心,五年的時間,帶領鄉親們建設白蓮藕基地、培育農業綜合體、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打造美麗鄉村。村里的人均收入,也從2014年的6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2萬多元,三年翻了兩番。

  這個看似“夢幻”的故事,要從一場“意外”說起。

施家崖村村民每家每戶都能領到花生油等福利。亓翔 攝施家崖村村民每家每戶都能領到花生油等福利。亓翔 攝

  一個“菜販子”,改變了一個村

  “核桃樹下溜黃雞,蘋果樹上跑金蟬。”初見張恒起,這個憨厚的漢子直接拉著大眾網記者奔向了他的“開心農場”。在這里,有桃樹、杏樹、蘋果樹、核桃樹。樹下,有五彩斑斕的野雞、三黃雞。它們正在翩翩起舞,突然,鴕鳥、火雞兩個大家伙向你沖了過來……

  “幾年前,這里啥都沒。”看到記者看得津津有味,張恒起卻心生感慨。他指了指遠處的農田,嘆了口氣說,在過去,施家崖村的地里只種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這能賺啥錢?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只能外出打工。村中的中老年無力生產,大部分農田無人打理。就這樣,村子陷入死循環,成了“空殼村”。

張恒起向記者介紹如何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亓翔 攝張恒起向記者介紹如何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亓翔 攝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12年。當年年初,老村支部書記突然去世,在施家崖村發展最困難的時候,村民們都想到了“能人”張恒起。張恒起靠著吃苦耐勞和聰明才智,跑蔬菜,批水果,自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恒起啊,你能不能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在大伙的殷切期盼下,張恒起一咬牙:“干吧!”。他果斷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臨危受命,回鄉代理村級事務,帶領全村發展。上任之初,張恒起便發揮自身蔬菜批發的優勢,帶頭成立合作社,發展淺水藕種植。2013年4月,他個人出資,帶領村委一班人建成20畝白蓮藕種植試驗田,當年畝產達7000斤,實現畝增收過萬元,效益比種植小麥、玉米增加10多倍,這讓村民們都看到了希望。

  種下“搖錢樹”,誓把荒山變成“花果山”

  “你全心全意,鄉親們就真心真意。”在2014年12月,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張恒起全票當選為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群眾的信任就是干部的責任,責任就要擔,就要干事。

  張恒起琢磨著,怎么在村里種下更多的“搖錢樹”?在他不懈努力之下,白蓮藕試驗田不斷地擴大產業。冰面上露出的小荷尖尖,勾起張恒起的回憶。他說,雖然試驗田的種植很成功,但怎么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擴大收益,讓農民們早回本、多收益?

  張恒起曾被村民戲稱為“資深菜販子”,他天生有一種鉆研勁頭。經過日夜反復地試驗摸索,他把350余畝、58個白蓮藕池打造成一條綠色景觀帶,藕池里都灑上了魚苗,魚苗吃水草跟浮游生物,魚的排泄物作為藕池肥料,藕干枯后的梗葉再喂羊。有機種植,讓藕的品質有保障,立體循環養殖,讓村民的收入有保障。

施家崖村的大棚里茴香苗長勢正旺。亓翔 攝施家崖村的大棚里茴香苗長勢正旺。亓翔 攝

  2015年,為了實現全民參與,持續增收,張恒起又帶領鄉親們發展蘋果、核桃、杏、桃、葡萄等生態種植業以及野兔、金蟬、烏雞等特色養殖業。通過發揮林下經濟優勢,該村土地畝產增收4000余元。為了保障群眾和村集體增收,他創新“分戶生產管理、公司統一營銷、保量低價收購、超量效益分成”等產銷合作模式,全村120戶人家,77戶入股白蓮藕基地,43戶入股果園基地,實現了全覆蓋。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萬余元,村集體收入達到47余萬元。

  最近,張恒起又在勾勒一幅新的“鄉村美好畫卷”:他流轉了附近腰莊村的百畝荒山,山下種植蘑菇木耳,請這個村的貧困戶就近打工,幫他們全部實現了脫貧。未來,山上將種滿果樹,解決更多貧困群眾的就業。這座荒山,即將成為一座郁郁蔥蔥、瓜果遍布的“花果山”。

  張恒起流轉了附近腰莊村的百畝荒山,山下種植蘑菇木耳,請這個村的貧困戶就近打工,幫他們全部實現了脫貧。

  吸引更多“能人”回鄉,帶大伙一起致富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要把培育本土人才與引進外來人才相結合,打好“鄉情牌”,念好“引才經”,構建支持引導社會各方面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打通促進人才向農村、向基層一線流動的通道。

  “返鄉創業不能只是自己富,更要發揮帶動作用,讓大家的錢袋子一起鼓。” 章丘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扶貧辦主任董寬說起這些“能人”來如數家珍:普集街道的孫輝返鄉創業,成立了山東澤輝藥業有限公司,并聯合12個村成立澤輝種植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發展中藥材種植1800余畝,直接帶動356戶群眾增收致富,12個村集體年均增收 1.3萬元以上;曹范鎮的峪滿香農產品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孟秀清創業不忘眾鄉親,她的合作社年可銷售小米60萬余斤,核桃5萬余斤,綠豆、小豆、花椒等農產品2萬余斤,年銷售額600余萬元,帶動150余戶社員年均增收6000余元,還帶動了周邊5個村1000余戶群眾增收致富。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能人”返鄉,章丘區委區政府動了不少腦筋。董寬在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著眼解決貧困村人才缺乏、內力不足的問題,要把精兵強將推到脫貧攻堅一線,引導機關干部、農村黨員、返鄉人才等各方面力量在脫貧攻堅中“動”起來。

  近年來,章丘先后設立“黨員中心戶”2800余戶,培養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9000余人,設立黨員責任區、先鋒崗2.3萬個,帶動一大批貧困戶走出了特色種養、運輸物流、股份合作等有效的脫貧路子。

  針對村干部老齡化、村級組織后繼乏人問題,章丘研究出臺《關于實施優秀人才回鄉創業、加強村級班子隊伍建設的意見》,抓住返鄉大學生、在外務工經商能人、退役士兵、青年致富能手4類群體,明確了創業實訓、資金扶持、干部掛職鍛煉等22條一攬子扶持政策,凡是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項目,都能享受到1—10萬元創業扶持。通過人才回歸、資金回流、創業回鄉,培育起了一支“青年人才突擊隊”。去年以來,章丘區已建立起了300余人的農村優秀后備人才庫,每年列支500萬財政資金,扶持重點創業項目37個。

  章丘區委區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主陣地,把基層黨建作為脫貧攻堅的“強引擎”,實現了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的同頻共振、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扶貧,扶貧助力黨建”的新路子,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