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正式公示了新一輪新設置的高等學校名單。40所省級人民政府申報設置的高等學校獲得通過。
從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發布的名單來看,擬新設置的40所高校包括19所新設本科學校、16所更名大學、3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和2所同層次更名院校。從教育部批準設置的高校名單所在省份來看,廣東、廣西、河南和山東最多,各有4所高校入選。
嗷夜哥梳理發現,在擬新設的19所高等學校名單中,有15所將原校名中的“職業”兩字去掉了。例如,南昌職業學院擬變更為南昌文理學院;山東凱文職業技術學院擬變更為泉城工學院。為啥這些學校都搶著把職業二字去掉?


嗷夜哥先說一下中國的高校更名的六種主要類型:
一、由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學院,基本上是從專科升為本科的學校。此次去掉“職業”二字的高校多是因此。
二、由學院更名為大學,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學院,也覺得學院名字不“高大上”,希望更名為大學;比如曾經的北京廣播學院改名中國傳媒大學。這一次的上海電力學院更名為上海電力大學;成都學院更名為成都大學。
三、獨立學院和母體學校脫鉤,獨立成為民辦學校更名。例如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擬變更為鄭州西亞斯學院。該校此前因招生問題曾被山東濰坊一考生起訴,考生二本被鄭州大學錄取,最后卻收到二級學院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的通知書,該考生一審時曾告贏鄭州大學。
四、學校想擺脫某些傳統行業形象,有一個時髦的校名,流行的有“鐵道”改“交通”、“水產”改“海洋”、“地質”改“工程”、“鋼鐵”改“科技”……就算以前沒有冷門詞匯的,也要往熱門詞匯上貼,比如財經、經濟、理工等等。例如此次的寧波大紅鷹學院更名寧波財經學院。
五、向更大的地名靠攏。以市為名的高校改成以省為名,例如此次的貴陽中醫學院更名貴州中醫藥大學。
六、有一些民辦大學會盡力抹去民辦的影子。比如江西藍天學院2012年更名為江西科技學院。


據統計,過去20多年中,千所公辦高校改過名字。專科升格為本科,“學院”改名為“大學”,把校名中的“農業”“煤炭”“鐵路”“地質”等字眼去掉,改名“科技”“理工”等,總之是向層次更高、地域范圍更大、學科門類更廣、類型更強的方向來改。
成功改名,可以提高學校知名度,讓學校以及師生更有面子,還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吸引優質的生源。
學校改名是學校在發展改革的一種體現,提醒考生和家長,報考時務必查詢學校的“家底”。因為有些高校所更校名極具迷惑性,比如原來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高校,升格“包裝”之后,可能搖身變為“**學院”,考生如不仔細研究學校“家底”,恐怕很難發現。比如XX商業服務學院升級為XX商學院。
來源: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