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芙蓉街改造接近尾聲,在出土了一個個老寶貝后,也出土了一個個謎團。最大的迷局某過于“梯云溪”:它是誰?生于何時?誰締造了它?又是誰埋葬了它?還能恢復嗎?與芙蓉街是啥關系……

梯云溪是誰?梯云溪是誰?

  關于梯云溪的傳說,在芙蓉街封閉整治的一個月內,幾乎成了街頭巷尾最熱鬧的話題。

  根據史料記載,梯云溪是明代沈華東太守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所開鑿疏浚,以芙蓉泉為水源鑿小河引至府學門前外泮池,名“梯云溪”。沿溪的街道就是芙蓉街。那時的住戶大多住在街的西側,家家戶戶鄰溪水,一派江南風光。芙蓉街北首,就是建于宋代熙寧年間(1069年至1077)的府學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明代崇禎年間劉勅撰寫的《歷乘》中也記載:“芙蓉泉,韓觀察宅,其水逶迤而北流至泮池,沈華東太守浚其渠,名曰‘梯云溪’”。清代詩人董蕓在他的詩集《廣齊音》中也提到了梯云溪美景。

  誰埋葬了梯云溪?

  清順治年間,人們在“梯云溪”上架起一座橋,取名“青云橋”,取平步青云之意,橋首建一牌坊,坊額上題有“騰蛟起鳳”四個大字??滴醭跄?,芙蓉街東側也逐漸建起了民房和店鋪,自此街上商賈云集,游人如織,遂將街中的“梯云溪”改成青石板路面下的暗溝。

  徐家茂在《濟南泉水考略》中論述,1966年芙蓉街開始改裝瀝青路面施工,居民還能見到街兩側各有1條寬40厘米,深50厘米左右的石板溝,泉水、雨水、生活污水均由石板棚蓋的水溝北流。溪水流經處的民宅,有的凌駕于溪水之上,有的開門在溪水岸邊,無論明渠還是暗渠,皆以磚石砌岸,沙土鋪底,水流暢通,晶瑩剔透。

  人們在上面行走形成了一條街道,而因此街芙蓉泉最為著名,街以泉命名,遂稱芙蓉街。芙蓉街逐漸取代了梯云溪的位置,以致后來的人們只知芙蓉街而不知梯云溪,但嚴格地說,是先有梯云溪,后有芙蓉街。

  梯云溪重見天日?

  11月28日,芙蓉泉旁發現新泉池,讓一些老住戶懷疑是不是“梯云溪”。

  “難道400年歷史的梯云溪要重現天日?”后經專家論證,新泉雖然為泉水,但是該泉池流入了下水道,而且出水量較小,與歷史上的梯云溪有些差距。

  12月6日,在芙蓉街中段,施工人員又發現一段古水道,水道石壁清晰可見。同時挖出的還有青石板路,水道,青石板路,這些跨時代的老寶貝再次勾起居民對梯云溪的念想。

  “梯云溪到底在哪里,我們也不知道,畢竟現在沒人知道梯云溪到底是什么樣子?!庇袑<艺f,單靠這些青石板和水道,難以證實這里就是梯云溪。

  專家的解釋馬上就有了回應。12月18日,芙蓉街北頭又出土了一段長約五米的泉渠。這條泉渠寬約四十厘米,深二十多厘米。在發掘現場,不少居民都很是興奮,“這肯定就是梯云溪了!”

  不過,也有居民提出質疑,歷史上的梯云溪名氣很大,它規模可能要更大的一些,這么窄顯然不大能勾起文人墨客的興趣,因此這條泉渠更可能是排水通道。

  考古專家何利也解釋,現在發現的溝渠因為年代要晚于歷史上記載的梯云溪,所以這條溝渠是梯云溪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仍舊不能完全排除不是?!坝袃煞N可能,一是老梯云溪遭到破壞,后人在舊址上復建的,二是老梯云溪已經深埋于地下,現在是在上面建成的?!?/p>

  梯云溪能恢復嗎?

  梯云溪自被埋沒地下之后,默默流淌了三百多年。舊時,由于泉溪流入文廟,梯云溪也有平步青云,開啟仕途的寓意,這里也成為文化的象征,也因此大家對梯云溪的復現是如此迫切。而實際上,濟南市也有意向恢復梯云溪,早在2015年,濟南市規劃局在芙蓉街-百花洲片區保護規劃中,恢復歷史上從芙蓉泉至泮池的梯云溪最為搶眼,當時的大家都認為消失幾百年的梯云溪要重見天日了。

  而在2017年,政府也提出要重點保護曲水亭街與曲水河,芙蓉街與梯云溪等南北向水巷構成的“街因泉走、水街共生”的傳統空間格局。

  盡管如此,梯云溪卻一直只是在規劃和人們的口中美麗的傳說。有相關負責人稱,對于梯云溪是否能恢復,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意見,而就現在的芙蓉街業態而言,小吃占據八成以上,地面通常滿是油膩,不敢想象如果芙蓉街上還有一條泉溪,會是怎樣的情景。而芙蓉街目前3米多的寬度以及節假日擁擠不動的人流,更不敢想在這樣空間內是否可行。

  最初的設計方案中,從考慮是否可恢復梯云溪,到改成局部恢復梯云溪,再到后來的沒有可行性,這樣的現實變化讓不少市民感覺失望……

  是呀,看看現在油膩膩、熙攘攘的芙蓉街,誰能想象它從前是條清澈凜冽的泉溪?即便發現的古水道就是梯云溪,也無法想象在目前的業態下它能重見天日。

  惜哉,梯云溪;悲哉,梯云溪……

  齊魯晚報《今日濟南》封面編輯 翟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