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學習他一次,他學習雷鋒一生。1月18日23時許,雷鋒的好戰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劉成德老人因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83歲。21日下午,深冬寒風刺骨,劉老的追悼會在長清區殯儀館舉行,社會各界人士及老人生前幫助過的困難群眾代表千余人前來送行。斯人已逝,但劉老踐行雷鋒精神的足跡卻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做好事行善舉,是對老人最好的告慰。

救戰友被授予二等功
成了雷鋒學習的榜樣
劉成德是長清區歸德街道薛莊村人,1957年至1964年在沈陽軍區服役,與雷鋒是戰友。
1961年3月,在沈陽軍區炮七師服役的劉成德和戰友分乘兩艘機帆船出海執行任務,夜間返航時,隨行的1號船因大霧不幸觸礁,船上14名戰友危在旦夕。接到求救后,劉成德主動請纓前去救人。當時天黑霧大、風高浪急,情況十分危險,劉成德毅然脫去棉衣、腰系大繩,義無反顧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海水,幾乎耗盡全身力氣,在戰友的接應下,把腰上的大繩送到遇險船只上,救起了船上14名戰友。
因為這次突出事跡,劉成德被授予二等功,并作為先進人物代表,于1962年參加了沈陽軍區首屆共青團代表大會,與雷鋒等一同上臺接受表彰。參會期間,作為戰友的雷鋒被劉成德的事跡深深感動,他拿起紙筆主動為劉成德寫下贈言:“親愛的劉成德戰友,您是優秀的共青團員,是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就這樣,劉成德成了雷鋒學習的好榜樣。
在部隊服役期間,劉成德忘我工作、熱心助人,積極幫助有困難的戰友和當地群眾,憑借突出的表現和優異的成績,他先后榮記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獲得“五好戰士”等稱號。
一生以雷鋒為榜樣
走到哪把好事做到哪
1964年退伍后,劉成德先后在遼寧錦州國營754礦場和濟南長清農機修造廠工作,1985年9月退休。
“雷鋒學我一次,我學雷鋒一生。”退伍后,劉成德處處以雷鋒為榜樣,走到哪兒就把好事做到哪兒,以自己的樸素言行踐行著雷鋒的贈言。在企業,他立足平凡崗位,干一行愛一行,以“釘釘子精神”搞技術創新,年年被評為“五好職工”。退休回村后,他堅持做村里的義務清潔工和義務交通協管員,經常自掏腰包資助村里的困難家庭和孤寡老人,對社會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他都會伸出雙手,奉獻自己的愛心。在雷鋒精神的激勵下,劉成德用自己的信仰和行動,在人生路上留下了閃光的足跡。近年來,他先后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第四屆全省道德模范、山東好人等榮譽。
近年來,在劉成德事跡的感召下,他的家鄉長清區歸德街道有38支學雷鋒志愿服務中隊、10000多名學雷鋒志愿者活躍在城鄉基層。多年來,劉成德走遍了濟南市200多所中小學,深入大專院校、部隊、企業、機關講述雷鋒故事,踐行雷鋒精神。為此,濟南市在歸德街道修建了一處劉成德事跡展覽館,目前已接待30多萬人次前去參觀,先后被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與教育基地、濟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濟南市學雷鋒志愿服務優秀教育基地、濟南市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等。
他的精神沒有走
也永遠不會走
在追悼會現場,有很多普通市民特意趕到長清區殯儀館為劉成德老人送行。齊魯志愿者張秀華與劉老相識已有4年,她將劉老當做榜樣,每年定期組織志愿者到老人家中看望。2017年冬,在看到老人家中裱有雷鋒贈言的相框壞了后,她自己花錢幫老人買了個新相框,為表示感謝,老人特意送給了張秀華兩本《成德之道》。
“跟劉老最后一次見面是去年3月,我帶著濟南天成路小學的師生到歸德劉成德事跡展覽館參觀學習,結束后順便去看望下劉老。由于修路,車子開到薛莊村頭就不能走了,80多歲的劉老騎著三輪車親自到村頭接我們,還請我們吃了早飯,沒想到那次竟是最后一面。”張秀華說,劉老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沒有走,也永遠不會走。
《成德之道》的作者管斌也趕到長清給老人送行。在他看來,無論時代如何進步,學雷鋒做好事,對社會和諧安定都有著積極意義。劉成德從雷鋒學習的好榜樣,到學習雷鋒的好榜樣,走出了一條閃光的“成德之道”,無數后人將會以實際行動讓雷鋒精神和“成德之道”越走越遠。“離去的是榜樣,最好的懷念就是傳承。”管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