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飲食上需要注意什么?”正月初一,泰安市民張發德得知自己糖耐量異常,已成為“糖尿病后備軍”后,趕緊拿出手機連線山東省立三院醫生張麗。

  幾分鐘后,遠在濟南的張麗,就給出了醫學專業建議。

  “瞧,春節看病不出門。只要是有互聯網的地方,手機、電腦都能咨詢專家,幾分鐘就解決了我的疑惑。”張發德對這種模式很認可。

  醫生張麗則告訴記者,得益于互聯網醫院,我們醫生可以當場開具處方,線上付費后,藥品由物流公司直接配送到家,以往患者去大醫院看病的停車難、掛號難、繳費取藥大排長隊等繁瑣耗時的流程一掃而光。

  受節前返鄉、忙年等習俗影響,春節前后傳統的實體醫院正處于一年中接診數量最少的階段,而互聯網醫院的線上門診卻愈發火熱。最近一個月,張麗所在的智慧醫療部接診病例近3萬例,創該院互聯網門診開診以來新高。

  線上問診量飆升的背后是我省“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啟動升溫。2018年底,山東省立醫院、山東省立三院、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為我省首批獲準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

  “李醫生,我2018年5月發現肝功能異常后住院治療,現在谷丙和谷草轉氨酶偏高,需不需要做肝穿刺檢查?”一位遠在浙江的患者通過山東省立醫院互聯網門診連線醫生李濤復診。

  以往,遠在異地復診患者在面對定期復診時都會猶豫:不去吧,不了解病情進展;去吧,路途遙遠,復診一趟耗時耗力,許多人就在猶豫間錯失了復診的時機,甚至因此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再次治療的難度大、費用高。互聯網醫院的出現,為患者解鎖了就診“便捷模式”,體驗顯著提高。

  乘互聯網醫院東風,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的服務水平也開始展露新氣象。

  “我的病社區醫院看得好嗎?”有的患者對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有顧慮,不愿在基層就診。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山東省立醫院啟動了對簽約基層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生的線上掛號“號源優先”,為基層開辟線上號源出口。通過線上出口下沉基層的專家號預約時間更早,較普通預約時間提前兩天到兩周;數量更大,占號源總量20%。

  暢通互動渠道,下沉“核心資源”,實現賦能基層,我省正逐步構建“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基層治療”的新模式。截至2018年底,全省醫聯體醫院已普遍推進遠程醫療協作服務,“互聯網+”正成為繼醫聯體、分級診療等設計體系后,又一“強基層”的抓手。

  雖然便捷,但互聯網醫院的知曉率還不夠高,尤其是對就診頻率更高的老年患者而言。還有的患者覺得見不到醫生面就診斷開藥不安全。鑒于此,我省去年底啟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百日行動,通過推進10個方面30件“互聯網+醫療健康”項目的落地,讓更多人認識、體驗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的便捷。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