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帶·共享工廠·畝產效益
高端制造業新模式挺起“山東重器”脊梁

□ 本報記者 楊學瑩
山東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是山東的家底和優勢所在。政府工作報告對制造業格外重視、著墨頗多,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擺在了拓展高質量發展有效路徑的開篇位置,并提出著力打造京滬-濟青高鐵沿線高端制造業產業帶,推廣泰安康平納及濰坊盛瑞、浩信共享工廠建設試點經驗,啟動“畝產效益”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等重要舉措。
高鐵沿線高端制造業產業帶,挺起“山東重器”脊梁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打造京滬-濟青高鐵沿線高端制造業產業帶。記者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獲悉,這個概念可追溯到去年10月我省出臺的《山東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提出的“三核引領、一帶支撐”布局。
《規劃》提出,大幅提升高端裝備產業的集聚度,到2022年,形成濟南、青島、煙臺3個產業核心區,產業規模占全省的60%以上;到2025年,沿膠濟和京滬鐵路沿線的城市,建成10個以上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基地),形成一條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協同聯動的高端裝備產業帶。
按照《規劃》,“膠濟和京滬鐵路沿線城市”包括淄博、棗莊、濰坊、濟寧、泰安、威海等,它們將圍繞現有基礎,發揮各自優勢,集中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高端裝備產業集群,形成一條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協同聯動、集群發展的高端裝備產業帶。引導其他市,根據本地資源和條件,發展特色優勢產品及配套關鍵零部件,打造“專精特新”特色產業集群,形成與產業帶主體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
記者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了解到,2017年,我省高端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萬億元,居全國第3位。其中,濟南、青島、煙臺等3個產業核心區實力較為雄厚,目前產業規模占比接近全省的50%。該廳相關負責人認為,“一帶”將形成對“三核”的支撐,而其他城市又構成對“三核一帶”的支撐,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局勢。
共享工廠,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探索推廣泰安康平納及濰坊盛瑞、浩信共享工廠建設試點經驗。
山東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隊范代表最近很忙。依托該公司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科技成果“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我省布局了“1+7”的印染共享工廠,為全省的紡織服裝企業就近提供印染服務。除了康平納廠部的“1”,他們還要在泰安、棗莊、聊城、濱州、淄博、濰坊、青島等地新建7個智能染色園區。
陳隊范說,我省是紡織大省,紡織服裝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經濟總量的18%,其中54%是紡紗。我省是紡紗第一大省,而省內的印染能力遠遠不足,缺口在2/3以上,不少紡織廠只好把紗線運到江浙等地印染,再運回來,提高了成本。
印染行業給人的印象是高耗能、高污染。而康平納的印染裝備,比國家標準節水70%、節電45%、節約蒸汽58%、減少污水排放68%,節約用工80%、提高生產效率28%,
每噸紗線可節約印染成本1000-2000元,為此斬獲了2018年度“中國工業大獎”。“紡織廠不用外運印染了,還能每噸節約這些成本,這將提高全產業鏈的競爭力。”陳隊范說。大約用5年時間,7個共享工廠建成后,年印染能力72萬噸,可滿足我省印染的全部缺口,預計將帶動全省紡織服裝產業年增收1000億元以上。首個落地的新泰智能染色園區被列入2019年度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目前第一條生產線的設備安裝已經完成,今年3月即可投用。
昌邑市圍子街道是遠近聞名的“鑄造之鄉”,當地有100多家傳統鑄造企業,近年來環保壓力越來越大,不少企業掙扎在生死線上。當地依托龍頭企業山東浩信集團有限公司,正在建設年鑄造能力30萬噸的共享工廠,可替代50家中小鑄造企業產能。
“以前中小鑄造企業開發鑄造模具需要幾個月,而共享工廠引進3D打印技術,幾天時間就能打印一套,開發成本會大大降低。”浩信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3D打印設備一臺就要4000多萬元,單個企業購進不經濟,大家一起用就便宜了。除了設備,浩信的研發、管理模式、信息化系統等都可以拿出來共享。其他鑄造企業可以拿著訂單,到共享工廠來研發、加工。這樣,中小企業將從“散、亂、差”中解放出來,集群也將實現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
“畝產效益”資源市場化配置,讓資源“轉”起來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啟動“畝產效益”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選取18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穩妥有序推進產業調整、企業搬遷、土地盤活、資金融通等工作。
記者從省工信廳獲悉,“畝產效益”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是我省黨政代表團赴南方學習考察的成果,是去年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首批15個制度創新重點課題之一。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建立以單位資源要素產出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比如單位土地的稅收、單位能耗的工業增加值等,對工業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行客觀評價,按照評價得分情況對企業進行分檔歸類,對不同類別的企業,在用水、用電、用氣等方面實施差別化的價格政策,在供地、能耗、排放等方面實施差別化的配置政策,發展質量和效益越高的企業得到的優惠政策越多,發展質量和效益越低的企業就要付出更多的資源要素成本,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兩個方面,來促進企業加快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這項改革不僅涉及企業發展方式的變革,也涉及政府行政行為的變革。企業基礎信息數據的采集、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政策的制定等,難度都比較大。因此,我省將采取“邊試點、邊推廣”的辦法,先在18個縣(市、區)開展試點,3年后基本覆蓋到全部縣(市、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臺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材料和高耗能行業“4+1”細分行業規劃。
記者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獲悉,目前,上述細分行業規劃正在制定中。比如,高端裝備制造業涉及到的18個重點領域(細分行業),都將逐一出臺行業規劃,明確干什么、怎么干、由誰來干、什么時間干完,這就相當于每個細分行業都有了一個施工圖、進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