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演員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成為輿論焦點。一同走到聚光燈下的還有中國知網——較同行更高的毛利率、在學術界壟斷地位以及高收費等再次引起爭議,有學者甚至公開聲討中國知網的論文“壟斷生意”。據媒體公開報道,中國知網的漲價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多地高校都曾出現過停用知網又重啟的情況。作為國內知名度與論文載量都排列在前的中文數據庫,中國知網屬于清華控股旗下公司,2017年度營業收入達到9.7億元,毛利率61.23%。
中國知網是我國最大文獻數據庫,其收錄的文獻總量超過2億篇,只要用中文做學術寫論文,就繞不開知網。“無知網不論文”“我們不生產論文,我們只是知網的搬運工”之類調侃的流行,就證明知網是論文寫作的剛需。而對于它的指責甚至是譴責,在這幾年屢有出現。不少人質疑,知網利用、濫用其在國內中文學術文章檢索服務市場的支配地位、壟斷地位,把學術變成純粹的商品,賺取暴利。現在翟天臨被打假,圍繞知網壟斷、暴利所展開的質疑是否也應受到足夠的關注與回應?
中國知網不應以論文查詢牟暴利。一方面,它所收錄的文章大部分來自其購買了版權的期刊,現在還有大量報紙發表的理論、評論文章,不向作者支付費用;其余部分則直接來自原作者,向作者支付較低稿費,博士論文著作權人一次性獲得面值為400元的知網閱讀卡和100元現金,碩士論文著作權人一次性獲得面值為300元的知網閱讀卡和60元現金。它匯聚的學術成果并非自己生產,只是公共知識的搬運集散地,沒有理由拿來攫取暴利,象征性收點中介費就足夠了。何況,它也有海量論文資源是作者無償共享的,或是散落于各個媒介后被它抓取去無償使用的,有償采購與無償使用兩相抵消,成本又會高到哪里去?
另一方面,中國知網的會員太多,會員從高校學生到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員、企業中層、圖書館等,它追逐高額利潤甚至暴利,勢必會讓會員們的日子不好過,影響這些用戶出科研成果。這些年,中國知網價格猛漲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包括北大在內的多家高校圖書館都直呼“用不起”,多地高校都曾出現過停用知網,為學術研究又不得不重啟的情況,這正常嗎?學術研究本就是為了公共利益,知網怎能如此坐地漲價,致使知網建立的初衷——共享、傳播學術成果,受到不小的制約?
一個數據庫網站的運營維護,恐怕花不了多少錢。然而,知網被有關部門批準為我國唯一的正式出版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電子期刊,正因帶有唯一性,就限制了用戶選擇使用其他數據庫的自由,知網也就有了利用壟斷地位肆意漲價的底氣。現在這種局面該得到扭轉了。對知網的壟斷地位和過度逐利,相關部門應給予干預和調節,比如制止其對論文查詢下載服務虛高定價,強制規范作者稿酬的分配機制,限制其獲得學術論文的獨家使用權,限制其不合理地歧視不同使用者,等等,讓知網承擔足夠的社會責任。
拋開知網來說,可以擴大學術資源的免費使用范圍,以降低學術研究門檻;大力發展其他論文數據庫,可考慮實行免費數據庫和商業數據庫“兩條腿”走路;還要加快與論文數據庫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