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10點,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辦首場記者會,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記者:基礎設施是中國經濟增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基礎設施投資沒有做明確表述,請問基礎設施在今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民間投資在其中如何發揮作用?地方政府如何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考慮到他們現在已經承擔了不少的債務?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基礎設施投資一直是國家經濟建設發展過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是5.9%,比較以前年份,速度有所下降,這是由于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和經濟轉型升級過程當中,各種深層次矛盾困難問題集中暴露疊加在一起的綜合作用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一個反應。
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當中,外商投資占的比重相對較小。各級政府,包括中央預算的投資在內,去年投資總額占比不到5%,主要是精準用來搞基礎設施,包括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民生短板。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了一大批優質資產,其中一部分有流動性,我們也通過用PPP的方式等等來盤活它,成為新的一個投資的資金來源,并且形成新的一個資產,實現資金到資產到資本,再到資金到資產這樣一個良性循環。
各級政府的投資,我們也嚴格防止形成新的債務,嚴格防止“半拉子”工程。所以我們重點還是精準的用于在建工程。新開工的工程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也是屬于精準投資。同時,拉動和撬動社會資本,去年的民間投資的增長幅度是8.7%,比整個投資增長幅度高了2.8個百分點。
整個民間投資占我們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經繼續保持在百分之六十幾,去年是62%,其中的35%左右是投資于技術設備,改造制造業。民間投資跟政府投資緊密結合在一塊,形成了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制造業投資等方面的一種組合,今后還會繼續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