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3月14日訊 針對資源枯竭煤礦關閉后產生的職工分流安置問題,住魯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能源集團黨委常委滿慎剛全國兩會期間建議,應建立區域性專業化煤炭人力資源輸出公司。
滿慎剛介紹,截至2018年底,全國煤礦約5800處,從業人員約370萬人,這些煤礦最終都將關閉退出,從以往情況看,分流安置后的職工在收入福利待遇上往往比從事煤炭生產時要低得多,容易陷入困難群體。
為此滿慎剛建議,應以煤炭生產大省作為試點,成立區域性專業化煤炭人力資源輸出公司,專業培訓培養煤炭從業人員,使他們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享受各類勞動保障。
“國家人社部門明確煤炭人力資源輸出的崗位、工種。新建煤礦可通過與專業化煤炭人力資源輸出公司簽訂用工合同,實現勞務輸入,解決用工問題。”
滿慎剛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待礦井資源枯竭或去產能退出時,勞務輸入人員將回到人力資源公司,由公司派遣到其它煤礦繼續從業,從而使資源枯竭礦井免除大規模職工分流安置壓力,更易于履行破產改制程序,同時,新建礦井也不用在招收和培訓新人員上費功夫。
“應該修訂完善人力資源輸出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其經營地位,核準資質和業務,完善權益保障機制,確保區域性專業化煤炭人力資源輸出公司的合法性和市場主體地位。”滿慎剛說道。
同時,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綠色高效供給,滿慎剛兩會期間還建議,應將煤炭產業安全高效智能化發展納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
滿慎剛表示,近年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突飛猛進,燃煤電廠排放水平已經達到了天然氣的排放標準,成本卻不到天然氣的一半,同時現代化煤化工、潔凈型民用灶具等技術也日漸成熟,煤炭仍然是最安全、最經濟和相對綠色環保的能源。
滿慎剛建議,應推動建立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的國家級研究平臺。統籌調動高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等各方資源和力量,加大煤炭開采利用的基礎裝備、關鍵部件、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并推動煤炭產業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
“政府應出臺支持煤炭綠色清潔發展的政策或設立專項基金,激勵煤炭企業自主研發安全綠色高效智能的煤炭開采技術,鼓勵煤炭企業淘汰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工藝,支持煤炭深度加工,提高煤炭開發利用效率。”滿慎剛表示。(據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