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利用3-5年時間,推動主要科技創新指標走在全國前列,區域創新能力實現‘進五爭四’,要從第二梯隊的領頭羊,進入第一梯隊、第一方陣,真正實現科技創新的走在前列,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邁進”。

  在今年2月21日召開的全省科技工作會議,山東提出力爭利用3-5年的時間進入第一梯隊,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邁進。

  在剛過去的一年,山東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6.92%,海洋科研能力躋身世界前五強,高新技術企業新增2612家,5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3項……

  海洋大省和海洋強省 

  取得的成績和描繪的未來,讓山東成為角逐科技強省的“有力爭奪者”。拋開成績看差距,山東與科技強省還有多遠呢?

  廣東一直是科技匯聚地,根據界面發布的“2018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行榜”中,前五的城市中,廣東就占據兩個(廣州、深圳),山東唯一上榜的是青島,排名第17名,比照廣東也能看出山東的差距所在。

來源:界面新聞來源:界面新聞

  研發經費可以作為一個地區未來競爭力的重要參考。根據廣東和山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綜合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廣東預計全省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5%,而山東在2017年為2.41%,2018年有0.1個百分點左右的提升,2018年廣東GDP總量(初核)為9.73萬億元,山東(初核)為7.65萬億元,簡單數據對比也能看出山東與廣東的差距。

  “四不像”研發機構(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像科研院所,既是企業不完全像企業,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因破解科技與市場“兩張皮”的痼疾,正成為社會“新寵”,援引參考網2017年數據,僅廣東、江蘇兩地,此類新型研發機構總數有近百家之多,這個數字在2018年繼續攀升。

  2018年7月山東黨政考察團赴南方三省“取經”之后,成果之一就是催生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而這所研究院就是“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今年山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示范樣板,五年培育30個省級創新共同體”。

  在過去的一年,技術市場呈現出中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8年各省市數據,山東登記技術合同34554項,成交金額856.87億元,廣東省的相關數據則為23930項和1387.00億元,更少的登記數量成交金額是山東的1.5倍之多,這也能看出山東在技術市場上與科技強省之間的差距。

來源:科技部火炬中心來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追趕的腳步

  山東追趕的腳步未曾停歇。

  今年,山東將投入100億元科技經費,全面啟動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平臺、大科學裝置以及大科學中心建設,引領山東省科技顛覆性突破,推動經濟產業變革性躍升。

  “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僅次于廣東,較山東省以往投入額度增長了5倍”,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唐波表示,“希望通過這一百個億,能夠帶動社會資本以及企業自主創新,最終達到全社會高度重視創新,深度參與創新。”

  在今年山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山東除了在創新型平臺,還將在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上下功夫。積極推動肯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正式入列,建設好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加快建設齊魯科創大走廊,新增10家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200 家以上省級創新平臺。建設國家量子信息技術實驗室濟南基地,爭創國家量子大科學中心等。

  “筑巢引鳳”,搭建平臺后,山東還在廣聚人才上下功夫。具體就有全面落實人才新政20條,實施好泰山系列人才工程,繼續實施“山東-名校人才直通車”、“外專雙百計劃”引才工程、省級高端外國專家項目等引智專項,開展“百千萬專家服務基層”活動。

  引進人才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有成效,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帶領團隊考察濟南高新區創新谷并座談交流,同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到創新谷考察并對接工作。

濟西濕地濟西濕地

  實施青年科技人才競爭力提升計劃。健全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和科研管理機制,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弘揚勞模精神,做強“齊魯工匠”品牌,打造宏大的高素質產業技能“生力軍”。

  2018年山東遴選科研院所領域泰山學者青年專家23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高效生態農業創新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類、科技創業類108人,全年引進到山東工作的外國人才達4萬多人次,辦理來華工作許可證14919件。

各項人才工程一覽各項人才工程一覽

  同時,盤活社會力量。支持民營企業牽頭實施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對成功創建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的企業,省財政給予每個1000-3000萬元經費支持。對小微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稅收實施普惠性免除。全面降低城鎮土地使用稅稅負,高新技術企業按調整后稅額標準的50%執行。

  省會濟南出臺《濟南市加快現代金融產業發展若干扶持政策》,對科創板上市掛牌企業一次性補助600萬元。

  “彎道超車”的機會 

  “山東省的發展戰略實現驅動創新,這對于突破經濟發展的傳統形式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共煙臺市委黨校祝艷在其刊文中提到,“目前山東省的創新推動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效益”。

  自2018年1月,山東被確定為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后,新舊動能已成為山東科技發展的重要契機,山東正借此奮力趟出一條路來。

青島國際虛擬現實(VR)產業園效果圖青島國際虛擬現實(VR)產業園效果圖

  2018年山東新動能快速成長,規模以上裝備工業增加值增長7.5%,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9.6%,高于同期GDP增速,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表示,“可以說,經過山東人一年的努力拼搏,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四梁八柱’基本搭起,新舊動能轉換開始起勢,為今年深入推進工作落實奠定基礎,許多工作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

  山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一年來,出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意見和實施規劃,構建起“10+4”“6個1”協調推進體系,專項規劃、基金保障、智庫支持等實現十強產業全覆蓋。

  重大項目庫建設強力推進,首批450個優選項目開工360個。創新發展步伐加快,啟動省級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獲得國家科技獎勵25項。全國首個量子計算與測量標準化委員會在濟南成立,神威E級超算原型機系統在濟南投入運行。

  同時提到把今年確定為“工作落實年”,大力發展“四新四化”,加速邁向創新驅動、內生發展的快車道,著力抓好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經濟行穩致遠。

日照海洋牧場日照海洋牧場

  根據出臺的《科技創新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措施》規劃,到2020年,山東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8%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一萬家。

  2019年被山東科技系統定為科技工作起勢的關鍵年,提出了區域創新能力“進位趕超”的明確目標,將重點組織實施好“四三二一”工程,即實施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平臺、大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四個計劃;構筑科技領域制度創新、對外開放創新、人才創新創業三個高地;健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政策落實兩個體系;打造科技園區創新示范,將創新建設系統推進……

  “今天施工隊長等于把哨子已經吹開了。今天任務的部署就是施工圖攤開了。我要隨時到現場去調度,去解決問題”,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廳長唐波,“通過三、五年努力,爭取從第二方隊的領頭羊,進入到第一方隊,走在前列”。

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效果圖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效果圖

  口號響,干得也要更漂亮。

  根據天津大學祝恩元、山東省科技廳李俊莉等人發表的期刊文章,指出了山東省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耦合總體處于拮抗階段,耦合協調水平處于低度協調耦合階段,呈現“東高西低,中間高南北低”的空間格局。在區域發展進程中,必須堅持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雙向互動。

  與標兵的差距,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力爭利用3-5年時間,推動主要科技創新指標走在全國前列,真正實現科技創新的走在前列,時間短、任務重。

  作為社會持續關注的焦點,今年創新能力能不能提前“進位趕超”“進五爭四”,在年底就能見分曉。

  令人期待描繪的未來——力爭利用3-5年時間,進入第一方隊,實現科技創新的走在前列,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文/劉培省 設計/劉蒙蒙 編輯/王晨

  審校/寒江客、青稞

  圖源@微博濟南、青島發布、青島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