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磕頭”,山東鄉村的民俗之一。
每年春節,鄉村拜年“磕頭”的場面常在網上傳播,短視頻的興起,各種“磕頭”的場面更顯的“壯觀”。這其中不乏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學子,有長期生活城市,受都市熏陶的白領。
祈福、供奉、祭奠,“磕頭”的禮節,在周圍環境之下,未顯迂腐,卻有一股虔誠與感恩。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里,山東鄉村的“磕頭”,是特殊時節的禮儀,無論你在城市如何“呼風喚雨”,在先祖、供奉前,總會把一年最美好的心愿在心中念叨一番,叩首。

△ 禮,與其奢也,寧儉;
喪,與其易也,寧戚
隨著城鄉變遷,時代的演進,磕頭的習俗正逐漸淡化,而磕頭時的“精神內核”卻延續下來。到了當代,更多城鄉人把這種“精神內核”轉化為其他的形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不間斷的流露,比如春節回家幫父母做家務、帶父母外出旅行、帶父母“下館子”,如此種種,不一而論。
在2500多年前,孔老先生曾有言:“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如果說在古代的“磕頭”需要內容與形式兼具,那么到了當代,“磕頭”的內容更需要延續與傳承,而至于“磕頭”的形式,不妨將其交給時間,讓其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精神的豐富而演化。
在這,我們以此來窺探山東“鄉村文化”的“破與立”,或能感知一二,在鄉村需要怎樣的“鄉村文化”,鄉村的民俗、民風需要怎樣的“破與立”,如何挖掘,又該如何弘揚?

對外界的印象,經常會提到“土”
追尋:鄉土山東的“堅守”
我從鄉村走向城市,一直保持對鄉村“冷眼”審視。
十年間,發現鄉村廣袤物產的“豐富”與精神文化的“匱乏”形成明顯的對比。在社會經濟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曾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人,農村正成為城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耕種、養殖、牧歌,新鮮的空氣、綠色的農產,一切都是美好舒暢的。
只是,我們在談論鄉村時,總帶“有色”的眼鏡。比如,談山東鄉村或談山東對外界的印象,經常會提到“土”,作為地處沿海的省份,這個“土”已偏離“沿海”的本色,有時候也無法理解這種“土”。而“土”的氣質,即便歷經四十多年的“南風吹”“海風吹”,卻始終未曾改變。
不過,從現代公序良俗、法律道德看,許多鄉村的“土”,卻是高尚的。在費孝通《鄉土中國》中曾提到鄉土社會的“信用”,在他看來,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不假思索”,一詞點明了在鄉土社會中,一些民風、秩序的對鄉村人的約束與影響,像是樹木自然長成一般,自然真實。

△ 城鎮化對鄉村文明帶來的沖擊,
在一定程度上是破壞性的
而在城市的人看來,鄉村版“信用”是“傻”,記得馮鞏小品有一句經典語錄:“你們城里人是屬蜂窩煤的,渾身上下都是心眼;我們農村人是屬大蘿卜的,就是有眼兒也是被你們城里人坑糠了”。不可否認,城鎮化對鄉村文明帶來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是破壞性的。
近幾年,在經濟發展領域,經常聽到“下沉”這個詞,消費下沉、渠道下沉……比如,在“互聯網+”下沉鄉村背景下,以短視頻、直播為代表性的互聯網內容、產品不斷侵染鄉村,流量的刺激,網絡的圍觀,鄉村的“丑相”涌入互聯網的世界,“土味文化”在藐視的語境下,像是一股“清流”風靡網絡,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審視“土味文化”時,總會夾雜嘲諷的味道。
然而,越是如此,鄉土社會的本真,相比現代城市的矯揉,顯的更加珍貴。而山東鄉村的“土”,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去看,由其衍生的憨厚、勤勞、質樸、誠信等等,我們總能夠感受到“土”的本色。在我看來,這種“土文化”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更應該需要挖掘與升華。

△ 鄉土社會的本真,
相比城市的矯揉更加珍貴
風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不可否認,現代鄉村仍保留著部分已不適合現代文明精神的民俗、民風,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鄉村文化,看上去無關緊要,然而在農業生產、產業發展、精神生活中,總會影響,甚至左右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比如在山東鄉村普遍存在的紅白事“份子錢”“人情債”。
記得經常看到母親“份子錢”的小賬本,這個小賬本上記錄了同村村民、外村親戚紅事白事隨出去的“份子錢”,還有誰家蓋新房、喬遷、升學送的賀禮。送出去的要記下,別人送的也要記下,這個賬本就是一本“人情賬”,村子不大,人情卻盛。雖然一年的“份子錢”看上去不多,卻影響到生活質量的提升。而在部分貧困地區,“份子錢”已成為脫貧的阻礙。
除了“份子錢”“人情債”,還有各種封建迷信、生活習慣、消費心理等等,這其中有一些民風、民俗如“磕頭”一般在鄉間流傳,比如山東女性坐月子“捂被子”、生病長期不好“求大仙”等,即便是現代醫療、城市生活已經滲入鄉村當下,如此種種在鄉村卻仍未消弭。

也正是基于此,2016年7月山東省和陜西省被中央文明辦確定為全國農村移風易俗工作試點省份。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又被確認為農村移風易俗試點省份,出方案,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從中我們能夠感覺到移風易俗的困難與時代意義。
當然,除這些“糟粕”,山東鄉村更多的是淳樸民風、文明鄉風,以及農事經驗、民間智慧、民間神話傳說等,這些組成了維系民間情感、和諧關系、農事生產的重要群際紐帶。
如果問現代國人,誰會背二十四節氣歌,或者掰著指頭熟練地說出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估計很多人可能說不出。像二十四節氣歌、十二生肖都是源于中國的鄉土社會,或用來指導農事,或用來豐富精神生活,這些都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絢麗瑰寶。
在鄉村仍然有這樣的中國古典文化的“絢麗瑰寶”等待去發掘和保護。特別是在現代化、城鎮化對“三農”的沖擊下,大量優秀的農事經驗、傳統技藝、民間智慧、文化遺產在消失。而這些恰恰是鄉村文化得以構建和傳承的“骨架”,它們也是讓現代人記住鄉愁,讓農民對鄉村有情感,或者發展美食村、藝術村、養生村、休閑村等特色村的文化“內核”所在。

△ 農事經驗、傳統技藝、民間智慧
是鄉村文化的“骨架”
共生:城鄉融合,山東“特色”
城市與鄉村存在地域的區別,然而在文化方面,并無優劣之分,甚至鄉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本源”。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處理好城鄉文化關系,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所在。
比如,在濟南市區,在晚間仍能看到市民“燒紙”祭奠,在面向家鄉的方向,點一摞燒紙,遙寄對已故親人的哀思,這種傳統的鄉村祭祀方式,相信在更多城市仍然存在。而隨著環保綠色觀念、安全觀念認識的增強,類似的鄉村民俗、民風正逐漸改變,效果也越來越凸顯。
周軍在其博士論文中有言,“以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為特點的現代化,加快了鄉村文化的轉型,鄉村社會既有傳統農耕文化的痕跡,又有現代文化特別是城市文化的特征,鄉村文化逐漸被邊緣化,各種思想文化既有融合又有沖突。”

△ 鄉村,并非是文化貧瘠之地,
特別是在山東鄉村
不過,“鄉村文化逐漸被邊緣化”筆者不敢茍同,在當代山東,鄉村文化仍具備強大生命力,我們之所以沒有感受到,也正是因為媒體關注“鴻溝”的差距造成的,鄉村沒有如城市一般表達的機會。因此,我們在看待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應該始終保持一種平等的姿態去審視。
鄉村,并非是文化貧瘠之地,特別是在山東鄉村,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起源于鄉村,傳承于鄉村,只是沒有深刻挖掘,或者已經被挖掘但囿于表達的局限、傳承的斷代,并未被世人知曉、傳播。在筆者看來,在文化層面,城鄉融合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應該走的路。
把城市擁有的優勢文化資源,下沉鄉村,比如建設數字文化廣場、無線網絡等新興文化設施,優秀的電影、戲曲、圖書、期刊、科普活動、文藝演出、全民健身活動送到鄉村;同時,挖掘鄉間故事、農事經驗、非遺文化等,通過文學、影視、戲劇、展演的形式,帶入城市。
我想,或許“城鄉融合”,不僅是中國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路徑,還是保證鄉村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始終保持“鄉村文化”內核,而又不斷豐富、沒有“土味”的關鍵所在。而這一點,在2018年8月山東出臺的《山東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方案》中,已經徐徐鋪開。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2005.
2.張叢軍.新農耕文化淺議[J]2011.3
3.周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文化的變遷及其建構問題研究[D]2011
文 / 拾冷 設計/劉蒙蒙
審校 / 胖虎 編輯 / 寒江客
圖片 / 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