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日,《生活日報》刊發《濟南小伙“跨洋”捐造血干細胞生命種子今天送達新加坡》后,市民紛紛為34歲的捐獻者高翔宇點贊。20日上午8點,新加坡受捐者方派出紅十字會志愿者來到山東省千佛山醫院接收高翔宇的造血干細胞,并將之帶回新加坡,21日凌晨1點,高翔宇的血液將被輸送到受捐者體內。
同時,記者在濟南市紅十字會獲悉,每次捐獻造血干細胞的事跡報道后的幾天內,想要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咨詢電話都會較為集中,達到一個小高峰。一直以來,中華骨髓庫進一步發展都面臨著失聯和反悔兩大難題,但是隨著對已入庫志愿者回訪和對新入庫志愿者提高質量,濟南市的中華骨髓庫志愿者越來越穩定,主動要求入庫的比例越來越高,去年已經達到了6成。
濟南“生命火種”踏上征程
3月20日早上8:00,濟南小伙高翔宇采集的造血干細胞由醫院方面轉交給新加坡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信息核對、填寫表格、貼上標簽、裝入保溫箱……不到半小時時間,高翔宇的造血干細胞就被交接完成。
新加坡方面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即刻啟程,下午一點在北京乘坐飛機飛回新加坡,并在當晚到達。3月21日凌晨一點鐘新加坡醫院方面將會進行造血干細胞的移植。
當天上午,高翔宇也來到了千佛山醫院。“主要是想看看自己的血能起到什么作用。”他說他的心情非常復雜,希望自己的血液能早點到達受捐者所在的醫院,早點輸入到對方體內,也希望對方不產生排異反應,早日康復。
高翔宇說,19日進行了造血干細胞采集,對身體并沒有什么影響,“大家今天看我的狀態就能看出來,雖然略微有點虛弱,但其實并沒有影響我的身體。”后期,他會和大家分享自己身體變化的感受。
志愿者主動加入比例高達六成
據濟南市紅十字會捐獻工作負責人周蔚介紹,像高翔宇一樣的志愿者不在少數,濟南市紅十字會自2005年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至今,累積的志愿者數量越來越多。“打牢基礎,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是濟南市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的一大特點。近兩年,濟南市紅十字會每年采集人數約千例。然而,一直以來,中華骨髓庫進一步發展都面臨著失聯和反悔兩大難題。為此,濟南市紅十字會近兩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進行回訪。
“從加入骨髓庫到最終捐獻成功,要經歷數個階段。等待配型這一段時間是幾年至幾十年,其中很少人能實現捐獻的愿望。”周蔚表示,失聯也屬于正常現象,尤其是如2001年、2002年這種早年間加入骨髓庫的志愿者。因為那時手機不普及,很多志愿者登記的聯系方式還都是固定電話,當這部分志愿者更換聯系方式時,可能由于時間較長而忘記了通知紅十字會,導致失聯率較高。
為此,濟南市紅十字會通過聯系他們留下的工作單位聯系方式、家屬聯系方式、QQ等進行二次聯系,只有當所有聯系方式都聯系不到了,才將其定義為“失聯”志愿者。
周蔚表示,除了對于以往入庫志愿者進行回訪外,還對新入庫志愿者提高入庫質量。“首先是加強宣傳,讓大家知道捐獻造血干細胞入庫只是第一步,不像獻血,一次性就完成,先讓大家有這個理念上的了解。”她說,在入庫采集時,山東省嚴格要求按照7天的“靜思期”制度。志愿者利用這一周時間確定后,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再次確認其是否同意,之后才會把個人數據真正計入有效數據。周蔚強調,中華骨髓庫志愿者入庫工作任重而道遠,因為從入庫到配型期間很可能要經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把入庫的質量把好關,才能慢慢見成效。”如今,隨著志愿者累計數增加,每年通過理念宣傳、事跡帶動,主動要求入庫的比例越來越多了,去年濟南市已經達到了6成。
(生活日報記者 董昊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