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廁所,都要比農村的臥室干凈。”

  大約二十年前,這是我對鄉村與城市生活環境落差最深的記憶。其實談到城市的繁華,包括吃喝玩樂并不見得比鄉村有更多樂趣,而且到了而立之年,鄉村的生活反而更令人向往。

  不過,考慮到鄉村的生活環境,特別是農村廁所環境,這種“歸園田居夢”總要打個折扣。

  不知道何種原因,二十多年來的農居改建,無論正房蓋得如何接近城市,農廁還是“一塊木板兩塊磚,三尺柵欄圍四邊”,繁華與簡陋,這種民居的建筑“特色”,在城鄉仍能看到。

  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農廁正悄然發生變化,“廁所革命”是農村邁向現代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也是農民生活理念的變革。讀懂廁改,也就讀懂了鄉村。

△ 讀懂廁改,也就讀懂了鄉村△ 讀懂廁改,也就讀懂了鄉村

  傳統——“精貴”的糞

  簡陋農廁,反映的是農村人“簡樸”的生產理念。

  肥料是農業生產重要原料之一,相比化工企業生產的工業化肥,人畜糞料是最天然的有機肥,本著“省錢”的原則,鄉村會把人畜糞料積攢到一定量時,在耕種前施到自家土地里。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儲備糞料,發酵肥料”成為旱廁在鄉村普遍存在的主因之一。在農業生產中,農民除了買化肥之外,還會去購買養殖場(養雞場、養豬場等)產生的畜牧糞料,可想而知在旱廁里的糞料,不但不是廢棄物,還是“錢”,考慮鄉村的經濟收入,能省就省點。

  記得在2014年,由陳寶國、馮遠征主演的電視劇《老農民》中,牛大膽帶領小生產團隊去城里掏大糞,看到大糞坑像看到了“寶貝”,劇中還上演了牛大膽團隊與趙有田團隊“搶糞”的一幕。劇中的二爺爺看到大糞,更是用手拿著說:“給饅頭都不換,精貴著呢”。

  “精貴”的糞,對農民而言,一點都不夸張,在生產技術有限的條件下,農民常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收集糞料,時間是最好的“發酵器”,攢上幾年的大糞就是上等的肥料。

△ 電視劇《老農民》劇照△ 電視劇《老農民》劇照

  言至于此,或許就能理解鄉村旱廁存在的意義。旱廁,完全可以納入傳統農耕生產工具之一。另外,在一些山東農村地區,民居中的旱廁還承擔一部分養家畜的任務,比如養豬。

  雖然聽上去無法想象,但卻實實在在存在,這種養殖方式,既減少投入成本,有又方便糞料的收集,而一頭豬或者幾頭豬,可能是一個鄉村家庭擺脫貧困、提升生活質量主要收入。

  因此,我們在審視鄉村的旱廁時,并不單純的將其視為“如廁之地”,還要看到旱廁在傳統農耕生產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由此也不難理解在推進“廁所革命”時存在的阻力、困難。

  到20世紀90年代,山東鄉村的旱廁仍承擔如廁、儲備肥料、養殖牲畜的“職能”。鄉村旱廁的簡陋并非僅僅是農人對如廁的不重視,而是這種“簡陋”對他們而言可能更實用。

  每到春節,農人會在旱廁的門上貼上“六畜興旺”的春聯、過門錢,對旱廁的“在乎”可見一斑,無論后來旱廁如何改造,“六畜興旺”的傳統農耕理念一直保留下來。從這個角度看,“旱廁”可以看成傳統農耕生產與文化的物質載體,這是農人對旱廁形式“不在乎”的原因之一。

△ “旱廁”是傳統農耕生產與文化的物質載體△ “旱廁”是傳統農耕生產與文化的物質載體

  漸起——鄉村“城市風”

  農人對如廁問題真的“不在乎”嗎?

  答案是否定的。農人在生活上固然有不衛生的習慣,然而卻不能否認他們對高質量生活的美好向往。在這里的“高質量生活”是城市般的市民生活:冬暖夏涼、悠然自得、衛生健康……

  到21世紀初期,濃郁的城鎮生活之風漸漸進入鄉村,大中型商超下沉縣市、鄉鎮,極大地拉近了城市現代生活與鄉村的聯系,琳瑯滿目的商品開闊與滿足了鄉村人對城市現代生活的視野與幻想,“逛超市”成了鄉村人提升生活質量的必選項,漸漸成為鄉村生活的新風尚。

  每臨近春節,縣市、鄉鎮的大中型商超常常“人滿為患”,把一年積攢的收入,用來添置新家電、購買時尚衣服、豐富的食材……除此之外,相比鄉村露天的集市,寒風嗖嗖,商超的空調暖風,衛生健康的如廁環境,現代化的設施,令鄉村人欣然前往。

△ 城市如廁的“尷尬”加速鄉村生活理念的改變△ 城市如廁的“尷尬”加速鄉村生活理念的改變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鄉村人在大型超市如廁時,面對大型商超的如廁環境,看到形狀各異,外加英文版男女標識,常常要詢問再三,無所適從(在這并無貶低之意)。如此“尷尬”加速了鄉村人生活理念的改變,而這種“城市風”由他們帶回農村,在生活中開始模仿、改變。

  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民居生活環境的改變。其實在90年代,在山東發展較快,或位于城鄉結合部的鄉村,這種變化早已開始。比如,在翻蓋新房時,會在正房中設置沖水衛生廁所,或在偏房設置單獨廁所時,不再考慮養殖牲畜、儲備糞料的功能,而是按照城市的標準,直接建造沖水式衛生廁所、或衛生旱廁,“廁所”正恢復它的本質職能,可謂名正言順了。

  在“城市風”影響下,山東鄉村的廁改開始“萌動”,這種鄉村新風尚會“傳染”,“左鄰右舍都廁改了,我們家也改吧”,這或許也是鄉村人的可愛之處。我們發現,改變農人的生活習慣,經濟收入是基礎,理念的改變同樣重要,其實“廁改”本質上改的是鄉村生活理念。

△ 2008年山東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數據來源: 山東省統計局△ 2008年山東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數據來源: 山東省統計局

  據2008年4月山東省統計局發布的《山東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全省2109.0萬個住戶,使用水沖式廁所的74.8萬戶,僅占3.6 %;使用旱廁的896.9萬戶,占42.7%;使用簡易廁所或無廁所的1129.4萬戶,占53.7%。

△ 2018年山東省第三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數據來源:山東省統計局△ 2018年山東省第三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數據來源:山東省統計局

  據2018年2月山東省統計局發布的《山東省第三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全省1962.9萬農戶,使用沖水式衛生廁所542.9萬戶,占27.7%;使用衛生旱廁的323.8萬戶,占16.5%,這兩項達到衛生廁所標準占全省的44.2%。而使用水沖式非衛生廁所的42.9萬戶,占2.2%;使用普通旱廁的1049.9萬戶,占53.5%;無廁所的3.4萬戶,占0.2%。

  從這組數據對比能看到山東鄉村“廁改”十年間的變化,雖然使用普通旱廁、無廁所占比仍然較高,但無可否認鄉村“衛生健康”如廁理念的深刻變革,也能看到鄉村“廁改”任務的艱巨。

  革命——孜孜以求的“廁改”

  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像近5年如此重視鄉村廁所問題。2015年11月,山東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村改廁工作的實施意見》,政府財政補貼每戶900元,到2018年底,完成約647.3萬農戶的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

  2016年5月,山東省質監局聯合省住建廳向社會發布《一體式三格化糞池》和《一體式雙甕漏斗化糞池》兩項地方標準,6月1日起正式實施,同時發布施工標準與使用管理標準。

  根據這份標準,未來山東鄉村“廁所革命”會使用四大模式:在城鎮污水管網覆蓋到的村莊和農村新型社區,推廣使用水沖式廁所;在一般農村地區,推廣使用三格化糞池式、雙甕漏斗式廁所改造;在重點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村莊,全面采用水沖式廁所;在山區或缺水地區的村莊,推廣使用糞尿分集式廁所等,這“四個模式”基本貼合山東鄉村廁改的實際。

△ “四個模式”貼合山東鄉村廁改的實際△ “四個模式”貼合山東鄉村廁改的實際

  出錢出標準的“廁所革命”,從全國看,山東可謂獨樹一幟,而這背后恰恰是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孜孜以求。“小廁所,大民生”,廁所問題是鄉村生態振興必然繞不過去的一環,這不僅關乎山東鄉村村民的衛生健康,更關乎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的成敗。

  2018年5月,山東省發布《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其中“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納入規劃:

  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通過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拓展觀光采摘和休閑體驗功能,打造一批相對集中、業態豐富、功能完善的鄉村旅游集群片區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鄉村旅游園區。推進各類主題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文旅小鎮、農業生態(活態)博物館等建設,發展齊魯文旅農業。

△ 廁改,讓山東鄉村“回得去,留得住”△ 廁改,讓山東鄉村“回得去,留得住”

  顯然,實現山東鄉村的“旅游+”“生態+”,鄉村廁所是最基礎的生活設施。置身于各種農村公園、田園綜合體、文旅小鎮中,擁有高密度、現代化、管理規范的廁所環境,會顯著提升市民的旅游體驗,更能增強市民對鄉村生態旅游粘性。

  另外,建設衛生健康的鄉村廁所,讓山東鄉村“回得去,留得住”,留住“鄉愁”才不是一句空話。上海姑娘去江西農村男友家過年,連夜“逃回”上海,決定分手的一幕,在山東或不再上演。而山東的年輕小伙,迎娶城市的姑娘回鄉,在如廁問題上也不再那么尷尬。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的老家在山東鄉村,那里有現代化廁所”,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心中有會底氣,那里有“歸園田居”、那里有綠水青山有美食,那里還有質樸與鄉愁……

  文/拾冷 設計/劉蒙蒙

  編輯/王晨 校對/胖虎、青稞

  圖片/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