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新一輪搶人大戰(zhàn)再次升級,據統(tǒng)計全國已有16市升級人才政策,從人才落戶、購房補貼、生活補貼、配套保障等方面激勵更多人才前往本地就業(yè)。山東省本土求職招聘網站齊魯人才網發(fā)布的《2019年一季度山東省人才流動報告》顯示,高鐵通道對人才流動的影響越發(fā)明顯,山東省人才流動多在“2小時高鐵圈”內進行。隨著強省會戰(zhàn)略推行,濟南一舉超過青島成省內人才流動首選目的地。而在愈演愈烈的搶人大戰(zhàn)中,長三角對山東人才的虹吸效應已經超過了京津冀城市群。

  人才流失緩解,超八成省內就業(yè)

  由一季度數據可見,當前有83.4%的山東人選擇在省內流動,省外流動者僅占17.6%;對比去年四季度數據,當前山東省人才流失狀況出現(xiàn)大幅度緩解,人才留存率上升了13.7%。

  人才留存率的與內外部就業(yè)環(huán)境有著巨大關系。眾所周知,自2018年三季度以來,新一輪“裁員”浪潮席卷全國,而山東省在本次裁員潮中受影響較小。據齊魯人才網數據顯示,山東省人才需求量一直處于穩(wěn)步上升態(tài)勢,2019年一季度人才需求量較去年四季度上升了5.68%。

  除此之外,薪酬的高低也影響人才流動的關鍵因素,2019年一季度,全省平均薪酬為5724元,較上一季度上漲5.68%。

  三核驅動,濟青煙瓜分全省四成人才

注:人才吸引指數為當地實際人才凈流入量與全省流動人才總量的比值注:人才吸引指數為當地實際人才凈流入量與全省流動人才總量的比值

  隨著山東省“兩圈四區(qū)”(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煙威都市區(qū)、臨日都市區(qū)、東濱都市區(qū)、濟棗荷都市區(qū))規(guī)劃的確定,城市間的人才流動日益頻繁。那么,山東省哪些城市吸附能力最強?

  16市人才吸引指數顯示,“濟青煙”三市優(yōu)勢明顯,其人才吸引指數分別為16.55、11.58和10.21,僅以上3市就“瓜分”了全省近4成人才。除此之外,濰坊、臨沂、濟寧也有著較強吸附能力。

  強省會戰(zhàn)略人才流向反轉,濟南超青島成最大熱門

  通過人才流動軌跡來看,濟南可謂是當前最大熱門。隨著濟萊兩市合并,強省會格局逐漸形成,越來越多人選擇到濟南就業(yè),其中,青島、淄博、泰安、濟寧、棗莊、德州、東營、聊城、菏澤、臨沂10市人才流動首選濟南。青島市作為省內經濟的龍頭,人才吸附力也相對較強,因此濟南、煙臺、濰坊、日照4市人才流動首選青島。另外,威海人流動首選煙臺,濱州人流動首選東營。

  就濟南、青島兩地數據可見,2019年一季度兩地人才流動出現(xiàn)反轉,人才交換比(流入濟南的青島人數量與流入青島的濟南人數量的比值)為1.21,也就是說每當青島向濟南流入1.21名人才時,才會有1名濟南人才流向青島。

  隨著強省會格局的形成,濟南市就業(yè)環(huán)境愈發(fā)改善,對人才吸附能力逐漸增強,而青島當地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濟青高鐵正式通車也為兩地人才的流動提供便利,同時帶動了鐵路沿線城市的人才流動。

  魯西南成“供血基地”,東部沿海城市更受青睞

  注:人才流入比是指某個城市人才流入數量與人才流出數量的比值,當數值大于1時,表明當地為人才流入;當數值小于1時,表明當地為人才流失;數值越大,說明當地人才吸附能力越強,數值越小表明當地人才流失越嚴重。

  由上圖可見,目前濟南、青島、煙臺、濰坊、臨沂、東營威海、日照人才流入比大于1,表現(xiàn)為人才流入,其中濟南人才凈流入量最多, 其比值為2.21,也就是說每流入2名外來人才就會流出1名本市人才;其他城市均表現(xiàn)為人才流失,其中德州市人才流入比僅為0.28,也就是說每流失4名當地人才才能換回1名外來人才的流入。

  綜合來看,魯西南已成人才供應腹地,東部沿海城市無疑更受山東人才青睞。結合當地經濟條件、就業(yè)機會甚至人口總量來看,東部沿海城市經濟條件更好,可為求職者帶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提供更高的薪酬,這也加速了人才涌入。像菏澤、棗莊等城市人口基數龐大,而當地就業(yè)機會較少,逐漸成其他城市的“造血基地”。

  山東人流向長三角多過京津冀,東北河南為山東“回血”

  本省人才留存率和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及一直是各地市搶人最關心要素,通過上圖可見,北京市作為全國唯一的資源分配型城市,其人才吸附力依然最強,人才流向占比為22.41%。江蘇省作為山東鄰省其流向人數,占比已達到15.63%,上海、天津、浙江三省流出占比也相對較多。總體來看,山東省人才流出多以就近原則為主,高鐵通道效應凸顯,形成一個典型的“2小時交通圈”區(qū)域人才流動格局。

  隨著交通愈發(fā)便利及高鐵網絡逐漸完善,周邊省份將逐漸完成對山東外流人才的分割。從2019年一季度山東籍人才省外流向看,京津冀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對山東半島城市群人才的虹吸作用明顯。 從山東人才省外流向TOP5看,長三角城市群以35.4%的占比超過京津冀城市群29.85%的占比。

  2019年的搶人大戰(zhàn),首先是由江蘇的省會城市南京發(fā)起的。2月27日,南京市將2018年3月起執(zhí)行的《關于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來寧落戶的實施辦法》繼續(xù)試行一年。作為較早參與人才大戰(zhàn)的二線城市,南京市負責人才的官員對媒體表示,南京并不缺普通人才,缺的是頂尖的領軍型人才,頂尖人才落地需要時間來構建產業(yè)基礎。

  在強省會戰(zhàn)略下,合肥、成都、西安等省會城市的崛起,必然會讓南京這樣的省會城市感受到壓力,必然要在搶人大戰(zhàn)中出售贏得主動。在這種競爭格局下,同樣是省會城市的濟南必須有所作為。

  通過流入人才數據來看,山東省外來人才中,黑龍江籍人才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遼寧。綜合來看,東北三省求職者更青睞來山東工作,山東半島城市群對中原城市群的人才產生虹吸作用。

  山東省作為傳統(tǒng)經濟強省,GDP總量常年位居全國前三,就業(yè)機會較多。而東北三省重工業(yè)發(fā)達,產業(yè)結構長期以傳統(tǒng)制造業(yè)為主,科技含量不高,進而導致就業(yè)機會減少。因此山東省與東北三省之間人口遷徙方向反轉,出現(xiàn)“雁南飛”現(xiàn)象。

  從上述數據來看,山東的人才流失情況在一季度得到好轉。山東作為北京之外中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區(qū)域,對整個北方依然有著很強的吸引力,而山東內部的均衡發(fā)展,也讓濟青兩大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逐漸增強,以區(qū)域核心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競爭格局越發(fā)凸顯。

  (注:本報告樣本數據包含正在發(fā)生流動的16地市人才數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蔡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