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茌平縣胡屯鎮徐河口村西南1公里處,有座著名的徐河口三英烈士墓。三英烈士墓是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徐寶珊和徐寶璧、徐寶珍三兄弟而建。

  徐寶珊,1908年出生于山東博平(現為茌平)。他是家中兄長,下有六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少時學習勤奮、成績優秀,后因父親有病輟學返鄉。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大舉南侵。徐寶珊的家鄉徐河口附近28個村莊的農民自發組織武裝起來,成立了聯莊會,推選徐寶珊為大隊長。聯莊會武裝迅速發展到近千人,他帶隊挖溝破路,防匪保家,抗日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1938年,聯莊會被編為范筑先所領導的第三十二支隊第二團第三營,徐寶珊任營長。

  1938年,徐寶珊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初,兼任博平縣第1屆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對外稱“博東行署主任”。同年2月,所部擴編為筑先抗日游擊縱隊第7團,任團長。

  1939年,茌平受災,軍民缺糧,軍心不穩。徐寶珊帶領戰士來到自己家中,從家里省吃儉用積攢的糧食中,拿出5000多斤谷子、高梁,幾千斤大豆,2000多斤棉花,感動得戰士流下了眼淚。他傾家抗戰的行動,激發了七團官兵殺敵報國的決心,同時也引起敵人的不安。敵人兩次沖進徐寶珊家里,把房屋全部燒掉,墻壁統統推倒,反而使徐寶珊全家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寶珊兄弟4人參加了八路軍。

  1940年6月,徐寶珊任八路軍第129師新編8旅24團團長。所部整編后,即開赴冀南地區。按照冀南軍區部署,8月20日,徐寶珊率部投入百團大戰。因在百團大戰中戰功卓著,第24團被授予“模范戰斗團”稱號。

  1941年7月,徐寶珊作為代表出席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第一次會議,會后入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習。1942年5月中旬,日軍為了消滅活動在太行區的八路軍總部和第129師領導機關,出動萬余兵力,對太行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25日,徐寶珊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麻田地區突圍戰斗中犧牲,時年34歲。

  徐寶珊和三弟徐寶璧、五弟徐寶珍三兄弟都犧牲在抗日戰爭中。1947年,中共博平縣委在徐家河口召開追悼會。有人寫了一副挽聯寄托對徐家三英烈的緬懷之情:“一門三烈士,兄前仆,弟后繼,抗戰救國,堪同楊門媲美;七子盡英豪,屋俱焚,財充餉,毀家紓難,可與子文齊芳!”

  (壹點號《風華齊魯》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