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設在大海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煙臺市社區工作者實訓基地揭牌儀式、與魯東大學教授商討社會組織家庭教育項目、配合芝罘區統計局對大海陽社區的經濟普查、組織98名黨員群眾結對認領櫻花和玉蘭樹、與芝罘區農業農村局共同啟動“1+5+5”黨建項目……這些只是冷曉燕所承擔工作的很小一部分。作為煙臺市芝罘區毓璜頂街道大海陽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冷曉燕認為,每件看似繁瑣的小事,都是涉及全社區2528戶7469名居民的大事。
在冷曉燕辦公室的書架上,《天下為公》《大道之行》幾本書已經被她翻了很多遍。“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幾句話是冷曉燕反復掛在嘴邊的。以“當家人”的責任擔當,冷曉燕帶領黨員干部群眾,把一個老舊社區建設成為“全國和諧建設示范社區”“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春日正午,陽光正好,大海陽社區“壹家生活社區廚房”飯菜飄香,92名社區老人前來就餐,行動不便的送餐到家。81歲的張景波打了一份燜偏口魚、一份大白菜燉豆腐,自帶的饅頭,一頓午飯下來,他和老伴僅花了12元錢。“不用動彈,吃個現成的,太方便我們老人了。”張景波直夸社區廚房辦得好。
2016年底,冷曉燕帶領社區黨委成員走訪時,獨居老人提出“午飯難”的問題,“社區廚房”的想法由此萌生。黨員于占芬認領項目,牽頭負責籌建。一聽說要辦社區廚房,有的居民免費提供場所,志愿者毛遂自薦當廚師,黨員認領“提供綠色蔬菜”,共建單位提供米面油……“社區廚房”就這樣辦了起來,為老人解決了吃飯的大難題。
2000年,冷曉燕以筆試面試雙第一的成績考取了芝罘區社區工作者。2004年,年僅30歲的她被選為大海陽社區黨委書記和社區主任,成為當時全區最年輕的社區書記。面對基礎設施差、群眾怨言多,工作難度大的局面,冷曉燕帶頭入戶走訪,并在社區公布手機號碼,設立民情意見箱。沒想到,一下子收集到340余條意見。
“不知道該咋干的時候,就到百姓家里去,聽聽他們有啥需求。”說起自己的“方法論”,冷曉燕坦言,社區的工作創新,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了解到不少老年人吃飯的困難,促成了“社區食堂”的成立;了解到居民對于養狗不規范隨地大小便的意見,社區組織成立了養狗協會,設立了狗糞收集箱;了解到孩子無人看管,成立了“四點半課堂”……
很多老人都親昵地稱冷曉燕為“燕兒”。在他們中,有很多是老有所為的志愿者,心甘情愿為社區事務奔忙。
信仰的力量在悄然傳遞。老樓長施桂花急切地說:“我得入黨,雖然年紀大,但是我是積極的。”社區彩虹安全維修服務社68歲的朱桂娟、心連心藝術團67歲的張建華,于2015年遞交申請后已經發展成為正式黨員。在冷曉燕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如今,在大海陽社區,“黨員”是一個非常驕傲的稱呼,“你追我趕的濃厚黨建氛圍”正在形成。
“社區是離群眾最近的地方,群眾看我們的黨好不好,首先看社區黨委是不是真真正正地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冷曉燕讀懂了自己的身份,更認清了自己的責任,“作為社區黨委書記,我就是一個平臺,一個橋梁,一個堡壘,一個陣地,意味著要比別人擔更重的責任,付出更多的精力。”
冷曉燕情系社區點點滴滴,靠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托付,她相信“只要付出的是真情,換來的就一定是超越血緣的親情”。參加社區工作19年來,她為群眾解決了1萬多個難題,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的光芒和力量。
責任編輯:鞏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