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德波 蔣培 郭亮

4月20日,在山東省巨野博物館,來自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地的60件(套)驚世寶藏現身故土
跨越兩千年,父子“再聚首”。 4月20日,在山東省巨野博物館,來自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地的60件(套)驚世寶藏現身故土,與其父第一代昌邑王隨葬文物聯袂展出,展現大漢王朝昔日的風采,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據了解,此次展出將持續至5月20日,市民憑身份證即可免費入館參觀。
20日上午9點,由巨野縣委、縣政府,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開展儀式在山東省巨野縣舉行。本次展覽旨在加強江西南昌、山東巨野歷史文化交流,通過昌邑王墓、海昏侯墓考古等熱點文化事件向公眾傳導正確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加強文物交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為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

兩千年的別離,今父子“聚首”故土
2000年前帶走的一城奢華,這次歸來的60件(套)文物,或許可以展示大漢王朝昔日風采。4月17日夜,來自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地的60件(套)驚世寶藏安全抵達故鄉巨野。今天,這批文物與第一代昌邑王隨葬文物在巨野博物館聯袂展出。此次展覽文物中有昏侯墓馬蹄金、麟趾金、金餅、金板等,海昏侯墓編鐘一套、海昏侯墓五銖錢等。其中21件一級文物,29件二級文物,9件三級文物,未定級五銖錢一千枚。

兩千年的別離,今父子“聚首”故土,引爆諸多看點。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是江西省迄今發現的出土文物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工藝水平最高的墓葬,出土的數萬件文物,特別是其車馬坑出土的9千余件文物,再現了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的生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王者歸來,故鄉最有資格數“家珍”
1977年山東省巨野縣紅土山漢墓(劉賀之父劉髆墓)出土了千余件玉器、鐵器、銅器、陶器等文物。南昌海昏侯大墓出土數萬計珍貴文物與巨野縣紅土山漢墓(昌邑哀王劉髆墓)出土的文物一脈相承,佐證了西漢兩代昌邑王的頂級奢華和當年的富甲天下。

據史料記載,劉賀(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有三個身份:昌邑王、漢廢帝、海昏侯。公元前88年,昌邑哀王劉髆去世。公元前86年,劉賀嗣位,成為西漢第二位昌邑王。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劉賀被征召入朝,承襲皇帝的尊號。劉賀在位僅27天,便被權臣霍光廢之,史稱漢廢帝。公元前63年,漢宣帝封劉賀為海昏侯,劉賀前往南昌就國。

據專家考證,當年的海昏侯劉賀大部分財富來自家鄉巨野。此次在巨野展出的精品文物大都可見昌邑故國“烙印”。 專家認為,南昌海昏侯墓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銅器,鏤刻有“昌邑”銘文,還有書有“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文字的簡書,都可證墓中文物屬于原昌邑國運來之物。另外,墓中出土的皇家玉瑗、儀仗器、儀仗桿等多為劉賀從昌邑國帶走的。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大小馬蹄金、麟趾金,可證這些黃金為第一代昌邑王劉髆遺產,驗證了《史記》《漢書》記載無誤。”專家依據史料判斷,劉賀從現山東省巨野縣的昌邑故都帶走的財產主要是動產,包括金銀珠玉和銅器、鐵器、漆器、書簡等生活、文化和禮儀用品。劉賀任海昏侯僅四年時間,封戶四千,在任內不會增添很多新的財富,由此推知,南昌海昏侯墓中財富大部分為兩代昌邑王24年的積累。
聯袂展出,邀你體驗西漢波瀾壯闊的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卜憲群說:“巨野是華夏古老文明最早澆灌的一片沃土,在漢代,這里是水陸交通要道,是農耕發達之地,是群雄逐鹿的戰場。厚厚的黃土下埋藏了大漢王朝昔日的輝煌,漢代的王城,漢王的墓冢,被完好地記錄、封存。海昏侯墓的發掘,更加豐富了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兩地出土的大量文物,是研究西漢歷史的最好例證。”

千余里回家路,素有思鄉情結的海昏侯劉賀卻“走”了2000年,故土可無恙?離家時富足殷實,匆匆別過,數十輜重車馬,帶走了一城奢華。“歸來”已非去時路,滄海桑田,如今已是換了人間,東風浩蕩,國泰民安。

父子聚首,遺物同館“現身”。 巨野縣博物館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向你展示大漢王朝昔日的輝煌,邀你品味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責任編輯:葛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