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5月11日訊 位于曲阜市的孔子博物館自2018年11月26日開始試運行,在此期間,萬余人次相繼來館參觀體驗。孔子博物館于5月10日起帶觀眾試運行,通過一件件滄桑的文物再現“天下第一家”的風采。

  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留下了近70萬件文物。明代以來直至1948年的30多萬件孔府私家文書檔案、宋代以來4萬多冊善本古書、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飾以及大量的與祭祀孔子有關的禮樂器……這些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家族特色的文物是中國歷史的凝固,也是中華文化的體現。

  歷時五年建成的孔子博物館總建筑面積達5.5萬平方米。常設展陳分為上行空間和下行空間等部分。其中,上行空間展線由孔子的時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與中華文明、孔子與世界文明、永遠的孔子六大部分構成,是展示孔子文化的主展線。

  下面小編帶你一起探班“高大上”的孔子博物館!

  序廳

  圓形序廳通體為一個大型磨砂亞克力書墻,中間凸起浮雕式孔子像若隱若現。采用多媒體投影技術,播放“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短片,對孔子的時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進行總括性介紹,集中展現孔子及其思想在人類文明史上所產生的劃時代的意義。

  第一部分 孔子的時代

  黃海之濱,泰山巖巖,大河湯湯。山東地區早在數十萬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西周初年,周公旦獲封與洙泗之濱的商奄故地,建立魯國。即使在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魯國仍較多地保存了西周的禮樂制度。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的思想是早期中華文明的結晶。

第一單元  萬古長河第一單元  萬古長河

  孔子認為,天為萬物之始,地乃萬物資生之本。孔子追慕傳說時代的圣王先賢,推崇豐富完備的周禮,此前數千年的歷史遺產是其思想的重要根基。日益豐富的考古發現,為我們理解孔子心目中的中國早期歷史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第二單元  時代困局第二單元  時代困局

  周王室東遷后,天子威望驟降,諸侯爭霸,干戈不息。在孔子的時代,諸侯國內世卿、大夫攝政擅權,禮崩樂壞,社會動蕩,民生維艱。這場翻天覆地的時代變動,也激發了思想者們積極的思考。面對時代的困局,孔子的學說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三單元  周禮在魯第三單元  周禮在魯

  魯國是拱衛王室的東方強藩,勢力強大,文化昌盛。春秋時期,魯國局勢動蕩,但不乏好古知禮、心懷天下的有志之士,孔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戰國末年,楚國吞滅魯國,然而尊崇禮樂的傳統卻存續在魯人的生活習俗之中。魯國故城見證了魯國的風雨興衰,是今人追念孔子及其時代的物質遺存。

第二部分  孔子的一生第二部分  孔子的一生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少年立志向學,青年游周適齊,壯年出仕謀政,周游列國,晚年歸魯興學,纂訂六經,垂范后世。由少及壯,由壯至老,孔子以仁者愛人的情懷,以天下萬民福祉為己任,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為理想畢生奮斗。

第一單元  君子好禮第一單元  君子好禮

  孔子雖為殷商后裔,但父母早亡,家世貧寒。他年輕時擔任過一些小的官職,曾入魯國太廟訪求禮樂,赴洛邑問道老子,適齊勸諫景公勤政治國。孔子好學敏求,為后來的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單元  誨人不倦第二單元  誨人不倦

  自齊返魯,孔子退修詩書,開辦私學。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君子,形成了一整套對后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教育方法與理念。孔子的思想體系在不惑之年漸趨成熟。

第三單元  知命弘道第三單元  知命弘道

  為了實現其政治理想,孔子在知命之年開始出仕。他化行中都,輔相定公,赴夾谷之會,定墮三都之策,尊崇公室,捍衛國家的利益。盡管仕途短暫,孔子仍展現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和魄力。

第四單元  周游列國第四單元  周游列國

  齊國施壓,季氏輕慢,孔子在魯國政壇遭到挫折。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憤然離開魯國,周游列國。此后的十四年間,他歷盡艱辛,到過衛、曹、宋、鄭、陳、蔡等國,但其政治抱負均未得以施展。

第五單元  圣集大成第五單元  圣集大成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應季康子邀召,孔子自衛返魯。年近古稀的孔子專注于教育和文化傳承,他廣收弟子,不遺余力地整理古代典籍,成為中國早期文化知識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光芒超越了有限的生命。

  第三部分  孔子的智慧

  從治學弘道到教書育人,從人生哲學到治國理政,從反思歷史到認識萬物,孔子的智慧鉤深致遠,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范,以中庸為方法,引導人們建設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是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軸。

第一單元  大同理想第一單元  大同理想

  面對禮崩樂壞的亂象,孔子志在匡時救世,建立一個德治仁愛的社會,后世儒家將其闡發為“大同”理想。大同理想體現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影響深遠。

第二單元  圣者仁心第二單元  圣者仁心

  孔子將建設理想社會的希望寄托于人,而非神明,最能體現這種思想的是他所說的仁。仁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敬愛、親善,代表了人的良好品質和德性,是對人的本質的發現與認識。孔子還提出了尋求仁的途徑,即通過加強自身修養,履行對親人的責任,進而推及對于國家與天下的擔當。

第四部分  孔子與中華文明第四部分  孔子與中華文明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植根于中華大地,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發展完善,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對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是中華民族創造性前進的重要精神基礎,值得我們加以繼承和發揚。

  自5月10日開始的試運行施行全員分時段實名預約免費不免票參觀機制。其中,5月10日—12日,每天1000人;5月14日—19日,每天2000人;5月21日—26日,每天3000人;5月28日—31日,每天4000人;6月1日起,每天5000人參觀。

  圖片來源:孔子博物館官方網站

  閃電新聞記者 白少光 賈鑫 實習生 譚兆彤 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