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財經 五谷君

  因為釀酒基地違法排污,瀘州老窖(71.750, 0.05, 0.07%)(000568.SZ)被點名通報,《新京報》等國內各大主流媒體紛紛予以報道,這讓瀘州老窖的品牌形象受損。

  然而,截至目前,瀘州老窖方面并未通過公告、官網、官微等渠道針對此事作出任何回應。

  值得關注的是,瀘州老窖董事長劉淼曾明確表示,當前白酒行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應該造福社會,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然而,違法排污事件被通報之后,劉淼并未作出表態,也未向社會公眾致歉。

  不過,瀘州老窖違法排污事件仍在發酵之中!

  作為中國具有影響力的原創財經機構媒體,《界面》更是直接以“瀘州老窖遭中央環保督查組通報批評,此前自稱無超標情況發生”為題作了報道。

  中央第五生態環保督察組現場檢查發現,瀘州老窖是瀘州市大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其羅漢釀酒基地污水處理站實際進水化學需氧量濃度長期高于設計處理濃度,導致生化池漂浮大量死泥,加之加藥系統老舊,藥劑混合不均勻,污水處理設施長期不正常運行。

  因管網破損,部分污水直接滲漏外排至市政排污渠,滲排污水化學需氧量、總磷、懸浮物濃度分別高達345毫克/升、27.5毫克/升、80毫克/升,均超過行業直接排放標準限值,化學需氧量和總磷濃度分別超標2.45倍、26.5倍。

  但是,瀘州老窖及其子公司屬于環境保護部門公布的終點排污單位,其中,羅漢基地的排放情況,瀘州老窖方面在2018年年報以專門的表格進行了排放披露,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瀘州老窖方面公布的情況中,羅漢基地的超標排放情況均顯示為“無”。

  “公司各生產區域實施雨污分流,城區釀酒老作坊高濃度廢水采取汽車槽車轉運公司羅漢污水站處理后達標排放。”瀘州老窖方面稱。

  由于瀘州老窖2018年年報中披露的信息與中央環保督察組公布的信息“截然相反”,而且,2019年第一季報也未披露違法排污情況,因此,部分投資者以及業界人士質疑,瀘州老窖方面涉嫌隱藏違法排污信息。

  “有些企業從來不把環保當做大事,弄虛作假更是屢見不鮮,”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五谷財經》,針對違法排污事件,瀘州老窖不僅涉嫌隱瞞,也涉嫌偽造信息,并涉嫌誤導投資者。

  據了解,這并非瀘州老窖第一次因為違法排污而被通報,早在201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瀘州老窖就曾因污染物超標排放兩次被四川省環保廳通報。

  而違法排污問題一直都是白酒企業的一大軟肋,目前正在排隊IPO的郎酒此前也多次因排污問題被點名。

  《五谷財經》統計發現,在A股上的白酒上市公司都會在2018年年報中針對排污情況進行專門說明,有些酒企還會定期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外排的污染物進行檢測并出具檢測報告。

  以水井坊(46.920, -0.39, -0.82%)為例,其在2018年年報中表示,2018年,公司環保設施運行通過層層落實環保責任,保證環保設施及時有效投用,嚴格執行國家、地方環保排放標準要求,確保污染物排放濃度達標排放。

  據悉,白酒企業排污主要包括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而固體廢棄物主要有酒糟、生活垃圾、廢水處置后的剩余污泥,其中酒糟作為飼料添加劑,一般交給農業公司處理,生活垃圾交由環衛部門統一處理,污泥則交由園林綠化公司作化肥使用。

  近年來,白酒企業根據現行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本著發展生產與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不斷增加環保投入,改進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紛紛投資建設了較為完善的環保設施,并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環境保護制度,以防止污染環境的意外事故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比如舍得酒業(27.180, 0.17, 0.63%),于2006年建成廢水處理站并投入運行。該廢水處理站采用上流式厭氧流化床+CASS生化處理工藝,設計日處理廢水10000噸,廢水經處理后,可以達到并優于國家三類水域一級排放標準。

  同時,舍得酒業還實施了“煤改氣”節能技改項目,熱電分公司停產,不再產生鍋爐煙氣,杜絕了對大氣污染。

  “2018年廢水治理等環保設施運行正常;煤改氣節能燃氣灶順利運行,基本不產生廢氣污染,均達到環保要求。”舍得酒業方面透露,2018年,公司定期檢查環境突發事故應急物資儲備、定期開展應急演練等工作,確保了公司環境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也就是說,作為大中型白酒企業,擁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較高的技術水平,因此,只要管理團隊具備相應的環保意識,并將環保措施落實到位,完全能夠避免環境污染。

  不過,有白酒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實際上,不少酒企環保意識淡薄、技術和資金問題、或多或少都存在排污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不過瀘州老窖作為營收過百億的大型酒企還存在這樣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尤其是現在政府對環保越來越重視,不舍得花點錢解決排污問題,說明管理團隊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和職業擔當?!?/p>

  可惜,令投資者感到遺憾的是,個別上市公司在違法排污、環境污染上“屢教不改”,為此,業界呼吁有關部門加大處罰力度,不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打擊環境污染,關鍵要從立法上增加違法成本,可以效仿歐美等國家,加大對污染企業的處罰力度?!蔽髂险ù髮W教授王安白建議,一是加大處罰砝碼,對企業形成威懾;二是豐富處罰方式,多種方式綜合運用,除了罰款外,還可以通過誠信機制予以制裁,甚至動用刑事手段。

  來源:五谷財經